第一百一十六章 大国舞台


  在埃及的阻挠之下,欧洲也不大可能越过撒哈拉沙漠,将触手伸入“黑非洲”。

  从这个角度来看,共和国不但没有做出让步,反而以退为进,把难题留给了欧洲,让欧洲站到了阿拉伯世界的对立面上,然后出面调解,从而以最小的代价完成了对欧洲的战略包围。

  当然,欧洲不是笨蛋,不会不明白共和国的战略意图。

  这也是欧洲为什么要积极支持“泛阿拉伯国家联盟”的原因。

  一个强大的阿拉伯国家会对欧洲构成威胁,那么一个统一起来的阿拉伯世界就能对共和国构成威胁。共和国支持埃及在北非地区有所作为,那么欧洲就支持埃及在阿拉伯世界有所表现。

  显然,这就是埃及渔利的原因。

  问题是,埃及顶满天也只是地区强国,连成为准大国的基础都没有。更重要的是,阿拉伯世界四分五裂,埃及的综合实力仅相当于整个阿拉伯世界的两成,因此就算能够利用共和国与欧洲的斗争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埃及也不可能成为阿拉伯的中心,至少不可能单独成为阿拉伯的中心。

  由此可见,共和国失去的只是进军北非的机会。

  因为北非就在欧洲的家门口,所以共和国从来没有控制北非的打算。

  说得简单点,共和国没有失去什么。

  这也是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特点,即在共和国与美国直接对抗的情况下,因为没有出现如同二战中的苏联那样的大国,所以共和国的霸权没有受到限制,即便欧洲想方设法的阻止共和国肆意扩张,努力的结果仍然非常有限。

  阿拉伯世界的复杂问题,也就成为了共和国利用的对象。

  相对而言,与阿拉伯问题连在一起的土耳其问题反而简单得多。

  作为《开罗协议》的一部分,共和国承诺放弃对土耳其的利益诉求,在保证库尔德斯坦与伊朗的主权利益的情况下,共和国不派兵占领土耳其,集约集团也不出兵土耳其,并且在战争结束之后从土耳其撤军。欧洲要做的,只是在土耳其进行民主大选的时候,为共和国提供监督权。

  也就是说,共和国把土耳其让给了欧洲。

  当然,用“让”这个字,还是太客气了一点。

  对共和国来说,土耳其是个烫手的山芋。作为一个拥有一亿多人口的国家,就算共和国能够击败土耳其军队,也无法彻底征服土耳其人。别说长期占领整个土耳其,在中东战争期间,为了控制占领区,集约集团联军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平均每天阵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