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八章 狂暴工具
��是“大轰炸”的开始,而不是结束。
当然,“大轰炸”的发源地不是澳大利亚,也不是太平洋战场,而是大陆战场上的俄罗斯。早在2年前,也就是2058年中期,在帮助海军进军马里亚纳群岛之后,共和国天军就在大陆战场上组织了几次大规模轰炸。当然,以当时的装备规模,一次出动上百架轰炸机用战术弹药对某一区域内的目标进行地毯式轰炸,也就算得上是“大轰炸”了。发展到2059年,也就是在“限武谈判”前,大轰炸的规模由100多架提升到了500多架,一次性轰炸区域也由一处增加到了数处。到2060年初,也就是俄罗斯宣布战败投降之前,天军在大陆战场上组织了3次规模超过1000架的大轰炸,并且从此拉开了“千机大轰炸”的序幕,让轰炸机再次成为了最为狂暴的战争工具。
要知道,第三次世界大战中的轰炸机可不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轰炸机。
100多年前,从提尼安岛起飞的b-29在轰炸日本本土时,一般只能携带3吨弹药,即便采用高空航线,也最多只能携带6吨弹药,所以出动1000架b-29,一次也就最多投掷数千吨炸弹。因为当时美军在马里亚纳群岛的军事基地部署不了这么多轰炸机,所以每次轰炸行动的投弹量大都在2000吨以下。与之相比,h-18的极限载弹量高达72吨(72枚1000千克级炸弹)正常情况下的载弹量也在50吨左右(48枚1000千克级的巡航导弹或者192枚250千克级战术弹药),而且能够在载弹50吨的情况下达到最大作战半径,所以1000架h-18能够在一次轰炸中投下5万吨弹药,相当于b-29机群的20多倍。
可以说,如此巨大的投弹量,已经不再单纯的为了摧毁目标。
从诞生的那一天开始,战略轰炸机就是战略武器。作为战略武器,存在的主要价值就是对敌国进行战略打击,而最为有效的战略打击不是摧毁敌人的战略军事目标,而是打垮敌国的国家基础,比如工厂、城市、道路、机场、港口等等。可以说,美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针对德国与日本的战略轰炸,以最直接的方式说明了战略轰炸的意义所在,也非常全面的阐述了战略轰炸的基本战术。
不得不承认,在如何使用战略轰炸上,共和国在向美国学习。
在大陆战场上尝到千机大轰炸带来的好处之后,共和国天军花了几个月的时间来总结经验教训,并且对轰炸战术做了调整。用比较简单的话来说,经过在大陆战场上的轰炸行动之后,共和国天军对千机大轰炸做出的总结就是“同时到达”。从理论上讲,没有任何目标值得出动1000架轰炸机,哪怕是悉尼这种人口上1000万的国际大都市,也经不起1000架轰炸机的摧残。更重要的是,在战术使用中,因为弹药爆炸会对轰炸行动产生影响,所以也不可能让1000架轰炸机在1片区域上空同时投下弹药。更何况,要在一片空域�
当然,“大轰炸”的发源地不是澳大利亚,也不是太平洋战场,而是大陆战场上的俄罗斯。早在2年前,也就是2058年中期,在帮助海军进军马里亚纳群岛之后,共和国天军就在大陆战场上组织了几次大规模轰炸。当然,以当时的装备规模,一次出动上百架轰炸机用战术弹药对某一区域内的目标进行地毯式轰炸,也就算得上是“大轰炸”了。发展到2059年,也就是在“限武谈判”前,大轰炸的规模由100多架提升到了500多架,一次性轰炸区域也由一处增加到了数处。到2060年初,也就是俄罗斯宣布战败投降之前,天军在大陆战场上组织了3次规模超过1000架的大轰炸,并且从此拉开了“千机大轰炸”的序幕,让轰炸机再次成为了最为狂暴的战争工具。
要知道,第三次世界大战中的轰炸机可不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轰炸机。
100多年前,从提尼安岛起飞的b-29在轰炸日本本土时,一般只能携带3吨弹药,即便采用高空航线,也最多只能携带6吨弹药,所以出动1000架b-29,一次也就最多投掷数千吨炸弹。因为当时美军在马里亚纳群岛的军事基地部署不了这么多轰炸机,所以每次轰炸行动的投弹量大都在2000吨以下。与之相比,h-18的极限载弹量高达72吨(72枚1000千克级炸弹)正常情况下的载弹量也在50吨左右(48枚1000千克级的巡航导弹或者192枚250千克级战术弹药),而且能够在载弹50吨的情况下达到最大作战半径,所以1000架h-18能够在一次轰炸中投下5万吨弹药,相当于b-29机群的20多倍。
可以说,如此巨大的投弹量,已经不再单纯的为了摧毁目标。
从诞生的那一天开始,战略轰炸机就是战略武器。作为战略武器,存在的主要价值就是对敌国进行战略打击,而最为有效的战略打击不是摧毁敌人的战略军事目标,而是打垮敌国的国家基础,比如工厂、城市、道路、机场、港口等等。可以说,美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针对德国与日本的战略轰炸,以最直接的方式说明了战略轰炸的意义所在,也非常全面的阐述了战略轰炸的基本战术。
不得不承认,在如何使用战略轰炸上,共和国在向美国学习。
在大陆战场上尝到千机大轰炸带来的好处之后,共和国天军花了几个月的时间来总结经验教训,并且对轰炸战术做了调整。用比较简单的话来说,经过在大陆战场上的轰炸行动之后,共和国天军对千机大轰炸做出的总结就是“同时到达”。从理论上讲,没有任何目标值得出动1000架轰炸机,哪怕是悉尼这种人口上1000万的国际大都市,也经不起1000架轰炸机的摧残。更重要的是,在战术使用中,因为弹药爆炸会对轰炸行动产生影响,所以也不可能让1000架轰炸机在1片区域上空同时投下弹药。更何况,要在一片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