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七章 最后的反制
��有把握找到第一主力舰队、并且抢先发起攻击的情况下,积极寻找第一主力舰队决战。

  很明显,此时的情况与两个预案都不完全一样。

  如果说受到威胁,第一主力舰队至少在1300千米之外、而那艘发送电报的潜艇远在大约300千米之外、护航战舰与反潜巡逻机均未发现附近100千米内有敌人的潜艇,也就没有理由说第51舰队受到了威胁。问题是,别说有把握抢先发起攻击,现在连找到第一主力舰队都很困难。更重要的是,第一主力舰队肯定就在不远处,在接到潜艇的战术情报后,肯定会调整战术,即主动迎上来。如此一来,天亮之前就将与第一主力舰队遭遇,而侦察机要在天亮之后才有可能找到第一主力舰队。也就是说,如果要与第一主力舰队在夜间决战,就只能依靠自身的力量,而不能指望其他部队。

  可以说,这就是最为关键的问题。

  因为无法确定第一主力舰队是否准确掌握了第51舰队的行踪,也就是无法得知那艘发出电报的潜艇有没有搜集到第51舰队的航行数据,所以只能考虑最坏的情况,即对方已经掌握了第51舰队的所有情况。

  说得准确一点,美军指挥官绝对不能有任何侥幸心理,至少应该停止向西航行。

  等到美军指挥官想通这层道理的时候,已经是1点30分左右了。

  因为第51舰队在此之前仍然在向西北方向航行,而第一主力舰队则在大约20分钟前将航向转到了130度,即以70节的速度朝着关岛前进,所以在美军指挥官下达转向命令的时候,双方的距离不是1300千米,而是大约1200千米。

  更重要的是,在此之前大约5分钟,张雪峰正式向全舰队下达了作战命令。

  根据第一主力舰队的作战记录,1点27分,舰队里的8艘巡洋舰与8艘多用途驱逐舰就按照作战预案,向潜艇报告的可疑舰队可能到达的海域发射了上千枚“侦察炮弹”。按照每枚“侦察炮弹”精确探测与搜索1000平方千米的海域计算(炮弹在距离海面50千米处转入滑翔飞行阶段,并且启动传感器,沿着弹道方向对一片长方形区域进行搜索,并且在飞行高度降低到30千米的时候结束搜索,只需要让传感器的视场宽度保持在5度左右,就能搜索大约1200平方千米的海域,除掉重复搜索区域,平均每枚炮弹搜索1000平方千米的海域并不是什么难事),1000余枚“侦察炮弹”能够搜索100多万平方千米的海域,相当于以关岛为核心,半径600千米的整片海域。当然,实际作战的时候不可能以这种平均的方式分布搜索力量,而是应该按照敌舰队出现的概率分配侦察力量,即对敌舰队最有可能出现的海域进行重复搜索,而对不大可能出现的海域则按照一定的比例分派侦察力量。即便如此,上千枚“侦察炮弹”也能搜索5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