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六章 有利有弊
�在进行第二轮炮击之前,另外2座海上基地已经完成疏散。

  准确的说,是组成海上基地的模块船完全分开,并且以最快的速度向四周逃逸。

  如果说由3艘模块船串联起来的海上基地非常笨重,转向时非常麻烦,那么每艘长度仅有250多米的模块船都非常灵活,不但转向不成问题,紧急情况下还能迅速加速,逃离危险海域。在5艘模块船都向外围逃逸的情况下,4分钟后的分布范围超过了1亿平方米,而第二轮炮击在美军指挥官下达疏散命令后10分钟开始,炮弹落下已经是14分钟后了,所以美军模块船的分布范围超过了100亿平方米,也就是大约10000平方千米。在此情况下,即便所有舰炮都以最快速度投射炮弹,击中一艘模块船的几率都不会超过1%。

  从共和国海军的作战记录上就可得知,第二轮炮击的命中率为零。

  更重要的是,在此之前,南海舰队已经派出了航空打击力量,而且直到4点45分才确定炮击命中率为零,而这个时候,第一批起飞执行攻击任务的战斗机已经发射了携带的反舰导弹。

  再组织第二次攻击,肯定来不及了。

  即便让留下来应付紧急情况的战斗机带着反舰导弹起飞,也来不及追上以70节航速逃跑的美军快速运输舰。

  以当时的情况,最大的问题不是追不追得上,不管怎么说,舰船的速度都要比飞机与导弹慢得多。问题就是,如果不能找到目标,飞机与导弹的速度再快也没有用。而当时搜寻正在逃逸的美军快速运输舰,绝对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正是如此,南海舰队指挥官才不得不下达停止攻击的命令。

  赶在天亮前,南海舰队派出侦察机,开始搜索美军快速运输舰。虽然到6日中午,侦察机发现了出现在东面2500千米处的美军快速运输舰队,而且南海舰队的舰载航空兵也做好了出击准备,舰队指挥官也下达了攻击命令,在当天下午对美军快速运输舰队进行了一次远程攻击,但是此时美军舰队已经在岸基战斗机的保护之下,而且第4战术航空兵大队的战斗机得到了预警机的支持,所以攻击行动没有收到任何效果。

  当天下午,南海舰队转向北上,前去与印度洋舰队会合,针对美军海上基地的战斗宣告结束。

  从这场战斗看得出来,电磁炮表现出了极为犀利的攻击能力,特别是在极近距离的战斗中,电磁炮的作战效率超过了其他任何制海兵器,甚至让航空兵相形见绌,但是战术思想相对保守,以及侦察力量相对缺乏的情况下,电磁炮的威力很难发挥出来,更难在关键时刻成为左右战斗结果的关键性力量。

  必须承认,制约电磁炮的不是自身性能,而是配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