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五章 鞭长可及
��

  说得直接一点,如果能够在24小时内向前线投送1个陆战旅,恐怕就没有人认为陆战队是可有可无的作战部队了,如果能够在24小时内向前线投送3个陆战旅,更不会有人认为没有必要提高陆战队的地位。

  提高投送能力的办法也不复杂,那就是让海上基地为陆战队服务。

  显然,这是陆战队为什么被称为“海军陆战队”,并且是海军名下的具备地面作战能力的独立兵种,而不是陆军名下的两栖作战部队的根本原因了。事实上,在21世纪20年代之前,共和国陆军确实拥有一支规模不小的两栖部队。

  从实际使用的角度出发,海上基地肯定对陆战队更有帮助。

  事实上,早在2042年,也就是裴承毅回到中央,出任国防部长的时候就明确了海上基地应该以支援登陆作战为主要战术指标,而不是以夺取制海权为主要目的。按照这一基本思想,时任海军司令的华剑锋上将对海上基地的主要战术指标做了全面调整,加强了“基地”的性质。

  由之而来的,就是系统规模被放大了好几倍。

  前面提到过,在2041年中东战争中登台的第一代海上基地由8艘快速运输舰组成,其中6艘构成主体,2艘为功能单元。在2042年开始设计的第二代海上基地中,组成模块的数量增加到了14艘。因为该设计秉承了以制海为主的战术思想,所有很快就被废弃,并没进入工程建设阶段。在2044年开始设计的第三代海上基地中,模块数量更是一下子增加到了24艘,其中18个主体模块、6个功能模块。在2052年开始设计,于2055年动工建造的第四代海上基地中,模块数量更是增加到了44艘,系统总吨位达到了惊人的600万吨。可以说,当44个模块全部拼凑起来的时候,就是一座漂浮在海面上、由钢铁构成、能够容纳5万人的人造岛屿。

  当然,如此庞大的系统,作战能力也非常全面。

  事实上,在29日上午,轰炸俄罗斯太平洋舰队基地的海军战斗机中,半数以上都是从部署在日本海、代号“长兴岛”的海上基地起飞。只是为了防止遭到俄军反击,该海上基地并没完全组装,而且在放出战斗机之后就迅速解散,并且分头前往下一处战场,执行攻击任务的战斗机也直接返回共和国本土的机场。更重要的是,作战的时候充分利用了日本海在冬季气象复杂的有利条件,避开了俄罗斯空军与海军的侦察机,也避开了从头顶上空经过的美国海军的海洋监视卫星。

  随着组成“长兴岛”的20多艘快速运输船在29日夜间与赶来的护航战舰会合,加入了西太平洋两栖突击舰队,并且在30日凌晨从千岛群岛东部海域北上,共和国海军精心打造的海上基地终于要在世人面前登台亮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