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章 由海向陆
  第五十六章 由海向陆

  虽然在很多人看来,“海上基地”是模块化设计思想的登峰造极之作,但是这句话并不确切,准确的说,模块化设计思想是“海上基地”的基础。

  从理论上讲,没有模块化设计思想就不会有海上基地。拿一艘总长度为1500米、能够供战术运输机起降,或者同时供30架垂直起降运输机起降的海上基地来说,如果不采用模块化设计方式,仅仅舰体的结构强度问题就很难解决,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用高强度合金制造船架、次要部位全部使用复合材料以降低结构重量。暂且不说成本问题,即便能够造出这么长的船体,并且采用浮动连接技术、姿态控制系统、分段式推进技术等等方式,使舰体能够正常航行,也无法确保其在战场上的生存能力。说简单点,攻击1500米长的海上基地肯定要比攻击300米长的航母容易得多。可以说,如果不能在受到威胁的时候,迅速分散成数艘到数十艘快速舰船,撤离危险海域,海上基地的实战生存能力几乎为零。事实上,即便采用了模块化设计方式,海上基地的生存能力也饱受质疑。

  既然是“模块舰船”,海上基地就有多套组装方式。

  可以说,共和国海军放弃了第二代海上基地,直接建造第三代,除了第二代的设计思想不合时宜之外,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第二代的组装方式非常有限,作战使用受到了很大限制。

  在由24个模块组成的情况下,第三代海上基地拥有上百种组装方式。

  当时,常用的也就那么几种。

  按照共和国海军制订的作战使用守则,根据不同的作战使用目的,第三代海上基地主要按照三种方式进行组装,一是制海模式、二是平台模式、三是支援模式。在这三种方式下还有几种不同的战术组装模式,而到底该采用哪一种组装模式,除了按照作战守则的规定操作之外,还可以由具有相关资质的指挥官根据战场形势决定。

  制海模式下,按照战场威胁级别与作战强度,海上平台总共有4种组装方式。比如在威胁级别较低、作战强度不大的情况下,将组装成两套各拥有1条长1500米、宽50米跑道的“大型制海平台”,两套平台可以轮换上阵,降低官兵的作业强度,也确保系统设备得到足够的维护与保养;在威胁级别较高、作战强度不大的情况下,则组成4套各拥有1条长1500米、宽25米的“战术制海平台”,4套平台以两两搭档的方式轮番上阵,确保在1套平台受损的情况下,仍然拥有制海能力;在威胁级别较低、作战强度很大的情况下,组成1套拥有2条长1500米、宽50米跑道的“战略制海平台”,将平台本身的制海与制空作战能力提升到最大限度;在威胁级别较高、作战强度很大的情况下,则组成8套各拥有1条长750米、宽25米跑道的“机动制海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