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五章 鞭长可及
�在美国海军陆战队主导的太平洋战场上,美国陆军也担负起了很多作战任务。

  要想获得两栖突击舰队的主导权,就得拥有独立预算权。

  由此可见,裴承毅在40年代搞的改革,等于解放了海军陆战队。

  当然,组成两栖突击舰队的也是战舰,因此也有比较漫长的建设周期。直到裴承毅离开国防部,出任共和国国家副元首的时候,陆战队才真正获得了独立自主权,并且从海军中独立出来。只是受天军与空军合并影响,陆战队并没有成为“第五军”,只是强调了其独立兵种的地位。

  也正是在这一时期,共和国打造出了世界上规模第二的海军陆战队。

  更重要的是,到战争爆发前,共和国已经拥有3支规模不俗的两栖突击舰队,分别部署在西太平洋战区、东南亚战区(原先隶属于西太平洋战区,在2042年独立出来,成为第三个战区)与印度洋战区(2047年,南亚战区分为印度洋战区与中东战区,其中印度洋战区继承了南亚战区的衣钵,司令部仍在瓜达尔)。按照一次投送一支兵力在2000人左右的先遣部队、以及在1周之内将一支兵力在1万人左右的标准陆战旅投送到4000千米外的战场上的战术标准,一支两栖突击舰队中,包括2艘两栖攻击舰、4艘综合登陆舰、4艘两栖登陆舰与4艘船坞登陆舰,战时还将根据登陆作战强度增加4到8艘快速滚装货轮与集装箱货轮,并且根据航线的实际情况确定护航舰队的规模,如果有必要的话,还可以增添数艘提供火力支援的战舰。

  可以说,从兵力投送来看,两栖突击舰队远远超过了航母战斗群。

  即便从火力投送来看,除了两栖攻击舰只能搭载航程有限的低空攻击机、使得远距离火力打击能力偏弱之外,在作战半径为600千米的情况下,两栖突击舰队的火力投送能力甚至不比航母战斗群差。

  问题是,真正需要动用两栖突击舰队的时候,两栖突击舰队的火力投送能力与兵力投送能力都不堪担当重任。说简单点,如果仅仅是局部冲突或者地区战争,在战斗强度有限的情况下,以战术空投或者战略空运的方式,陆军能够担负起几乎所有作战任务,没有必要动用两栖突击舰队。只有在战斗强度太大,以空运方式进入的陆军突击部队无法独挡一面的时候,才需要投入陆战队。毫无疑问,一次投送2000人,要1周才能投送1个陆战旅,即便动用3支两栖突击舰队,1周也只能投送3个旅、大约3万人的作战部队,显然无法满足高强度作战需求,因此陆战队的独立作战能力仍然有限。

  正是如此,有很多人反对加强陆战队,认为应该通过加强陆军的作战能力来提高共和国军队的整体战斗力。

  事实上,提高陆战队作战能力的办法也很简单,那就是提高投送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