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O九章 灭蕃之战(三)
��经归西的赤德松赞嘛,即吐蕃上上任赞普,也就是长乐嘉庆公主出嫁吐蕃的丈夫,这位赞普政治上有权谋,军事上有谋略,西征勃律,南征天竺,可谓战无不胜,在求娶大唐公主前,与唐军在剑南道、西宁道干了几仗,成功阻止了唐军的“征蕃之略”,论智谋兵略,还在论东陵之上。

  不过嘛,如今情势不比以前,“即使论东陵复生,赤德松赞再世,也挽救不了扎西纳的败局”——这句话是晋阳公主下令攻打扎西纳前,帅帐军议时说的。

  她说话的神态漫不经心,说话的语调也是带着一种漫不经心的薄淡,仿佛不是要带着十几万大军去打仗,而是去郊游般的随意。

  但是军帐里的将军们一个个都坐得笔直,没有人因为她的漫不经心而变得散漫。要知道,这位公主之前就是以这种漫不经心的语调下达了疾如风的战术,带着大军千里奔袭,动如雷霆,如水银泄地般打到了这里,谁还会以为她“漫不经心”呢?

  将军们严肃着脸,认真听着晋阳公主的解说。

  李毓祯斜抬了下眉毛,看了眼她的中兵参军李况。

  中兵参军是军中参谋,在大唐军队中,属于参谋之首,其下还有谘议参军。李况今年二十九岁,也是天策书院出来的卿士,当然他的“武卿士”是兵谋而非武道,在西宁军做了两年兵曹参军,在剑南军做了两年兵曹参军,又调云滇道做了两年兵曹参军,之后调左神策军任谘议参军,李毓祯一到左神策军,便点了他做自己的中兵参军。

  这位宗室出身的年轻人也如晋阳公主般带着两分散漫,即使在军中也是一身宽袍大袖,摇着一把令人眼抽的大蒲扇,接过晋阳公主的话头道:“当年国朝用兵吐蕃,大非川之战为有史以来的大败,但细究起来,平阳郡公薛帅不是败在‘战’上,也非败在兵略上,而是败在高原症上,败在副将郭封带着辎重擅自出战上。所谓的‘吐蕃第一名将’论东陵,是以二十万大军的优势兵力,因我军的这两个失利因素,才打败了平阳郡公的五万军队。真要论兵谋,呵呵,论东陵能与打下高勾丽、开辟安东都护府的平阳郡公相比?”

  帐内的将军们都微微点头。

  李况蒲扇摇着,“再说赤德松赞,这位吐蕃赞普的确很强,但真正令人忌惮的,并不是他的兵略——我大唐名将济济,岂有不及他的?令人忌惮的是他在吐蕃的威望,能让上下齐心,共抗大唐。兵者,首讲人和,这位赞普首先就占了这一条。而我军最大的不利仍然在高原症候上,当时攻蕃的几战,都是因为神策、龙武、虎贲三军的高原症候太严重,丧失了过半的战斗力,而西宁、剑南二军兵力不足,面临吐蕃人聚集的二三十万军队守着关隘,我军无法突破这是应有之义,并不说明吐蕃军队很强——吐蕃人作战确实英勇,还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