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的一点,夏家自开国后,就逐渐隐于人后,除非自己有心,不然很多人甚至都已经不知道夏家的名声,想要在悄无声息中吸纳些许人才,夏家完全可以做得滴水不露,又何必如此大动干戈的又是嫡系出面,又是请客吃饭的说好话呢?

  夏殿江苦笑了两声,自家人知道自家事,虽说自己现在尚未在家族中掌握实权,但是家族的运营自己又如何不能大概知晓。旁人只认为夏家低调,秉承华夏‘中庸’之道才逐渐隐于人后,又如何晓得,夏家不是自己想要隐藏,而是被迫隐藏。

  但凡世家豪门,吸纳新人的最好时候便是动荡时期。那时候人命贱如草芥,一碗水一个窝头就可以大批量的吸引人才,更不用说年少无知,懵懵懂懂的少年了。夏家几百代人积攒的财富,想要买上成百上千人,那是轻而易举。

  只是终日打雁,终究被雁子啄了眼。上几代家主在买人的时候一着不慎,行事有些猖狂,也就落入了有心人的眼里。动荡时期倒是不觉得,等到了朝代新建,一切草长莺飞,夏家才开始逐渐缓过神来。

  不说自家明面上的产业,便是暗地里置办的退路,都开始有人细细心心的打量。本来还没觉得什么,年代久了,总有些好奇的家族想要看看。只是自家人稍作打听,才吓得魂飞魄散。这打量的主人家,不是别人,正是这大明朝第一等的家族:邓家。

  所谓胳膊拧不过大腿,夏家便是底蕴再浓厚,也无法跟一国之力相抗争。更何况看着那时候那位仁兄一穷二白的架势,说不得就想拿着夏家的底蕴来补充国库了。没奈何,只能断尾求生,用大量夏家明面上的财物转移视线,好歹才保住了一线生机。

  即便这样,这些年夏家小心打量,这上面的那户人家依旧把自己当着一个活生生的钱罐子,若是国库充裕还好说,一旦碰上什么天灾*,地区动荡,总是想着拿自家开刀。夏家虽说有人进了官场,好歹也算是一人之下了,但是和那户人家比比,总还是缺了些什么。

  这些年夏家的子弟没少进了官场,便是秀色可餐的女儿家,也没少往那里面送,即便这样,和那位心里,总还是差了些什么。夏家人商量着,总还是要找个‘投名状’做做。只是现在朝政安慰,一切水到渠成,夏家即便有报国的心思,却没有投国的路子啊。

  这不,冷眼旁观了十几年,才发现这天湖书院虽说草创时晃晃悠悠,书院院长也是个不事生产的家伙,可是天湖书院建立这么多年,愣是没有倒台,反而越办越好,甚至凭借一己之力,混了个大明十大书院的名声,可谓志得意满。

  若是说只是靠着赵家和李公的支撑便能得到如此成就,夏家表示不服。论起底蕴财物支撑力量,大明好多家族都比这赵家有用,怎么就没能得了个天湖书院的宝贝呢。想到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