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误会
之多,涉及之广,本就是少有人及的,光他背得滚瓜烂熟的书籍便有千本之多,不要说那些回忆之后能记起来的文章和片段.若他不做这讨人嫌的皇长子,生在了世代书香的家庭,名震士林不在话下.

  流放到彭泽之后,秦恪心中苦闷难言,沈曼不准他下地,一个人忙里忙外,操持家务和田地,未免力有不逮,就将女儿交给他带.秦琬又极为聪慧,还不会走路,便能开口说话;连笔都拿不起,已经会背蒙书.秦恪本就对女儿爱若珍宝,见她如此天赋,是不忍荒废,就天天教她念书,恨不得将自己一身所学倾囊相授.

  彭泽荒僻,笔墨纸砚数量有限,有钱都买不到,衣物也不多,没办法频繁换洗.折树枝在地上写字,才教女儿认几个,秦恪便先红了眼眶.最后还是沈曼想出了办法让秦恪先教秦琬背书,背上几十本,认识几千字.等她年岁再长成一点,手腕有力气写字,不至于将墨水弄得满手满身都是,这才开始描红.如此一来,文房四宝的用量被压缩到最少,生活才不至于显得那幺窘迫.这也就造成了秦琬小小年纪,生僻复杂一点的字还认不得,却已能将许多晦涩文章倒背如流的奇特情状.

  这般囫囵吞枣,纯粹出于无奈的教育方式,与世家、大儒那种学不厌精,文章讲千遍尚不嫌多的教育方式截然不同,赵九不知内情,虽看得出秦恪将女儿当做儿子一般教导,却也明白彭泽县的书籍少得可怜.在他的印象中,能将三五本书倒背如流,已经是非常有学问的人了.见秦琬在偏僻之地,条件艰困,小小年纪都有这般学问见识,赵九免不得想到了许多代代出名士的世家.拿秦琬一做比,想想那些身处富贵乡,典籍家中藏的世家子弟该是何等有学问,也难怪以他的自傲,尚会自惭形秽.若他知道与秦琬一般年纪的世家子弟,一本论语真正读完的都不多,想必会欣慰不少.

  瞧着赵九因自己的话,心情不怎幺好的样子,秦琬想了想,做出很感兴趣的样子,追问:“你刚才说,第二代的郑国公有四儿一女,可你才说了两个,另外两个呢”

  “另外两个”赵九心中不屑,口吻也是淡淡,“圣人赐了县公的爵位.”

  察觉出赵九的冷淡,秦琬有些奇怪.

  同样封官拜爵,又是一母同胞的兄弟,为何赵九对郑国公的几个儿子,感官差距如此之大难不成就因为前者是因军功得的爵位,后者是恩赏的也对,自己挣来的东西,自然比别人送的稳当,拿着也心安理得.

  不知道世间有两个词语分别叫做“羡慕”和“嫉妒”的秦琬,以为自己找到了赵九情绪变换的缘由,暗暗记下这件事,心道裹儿以后才不拿别人东西呢,想要什幺,自己去争取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