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七章
��痕消弭。

  牛主簿继续在田间忙碌,但也将杨瓒话记在心上,注意收敛,没有妨碍农人种麦。

  杨瓒偶尔出城,看到玉米棒抽穗,惦记嫩玉米的味道,不觉溢出口水。

  见有边军和农人走过,立即摆正神情,迅速转身,以最快速度回城。

  让众人看到,英明神武的杨御史,竟站在田头流口水,实在损伤形象,绝不可为。

  回到城内,多数时间,杨瓒会拜访新任镇守太监,助其熟悉营务。余下则用来关注京中消息。

  自藩王事发,杨瓒回京的时间随之延后。

  晋王、宁王、安化王及半数宗室卷入漩涡,朝堂之上定不太平。

  据可靠消息,就如何处置,六部九卿意见不统一,数次群殴。战斗力旗鼓相当,分不出胜负,多数含恨扑倒。自尊心倍受打击,告病罢工。

  作为推动事件发展,为天子出谋划策之人,这个时候回京,不是自找麻烦?

  之前一场大战,杨御史亦有斩获。但临阵杀敌和同僚对殴,完全是两个概念。否则,朝中武将也不会见到文官撸袖子,就远远躲开。

  不是打不过,而是下手没有轻重,稍不留神,打死怎么办?

  杨瓒体力一般,却有金尺长剑在手。

  这等犀利兵器,非必要,还是不要用来伤害同僚感情。

  刘公公就可以被伤害?

  这个嘛……杨御史背负双手,迈着新掌握的四方步,走出新建官衙,潇洒留下二字,再议。

  朱厚照深体杨瓒“辛苦”,特地下旨,杨先生可再留数月。但是,朕生辰之前,必须还京。

  杨瓒领旨谢恩,留在镇虏营,一边屯田,一边借锦衣卫渠道掌握消息,判断时局。

  八月末,天子下敕,安化王心怀不轨,对先帝口出怨言,罪大恶极。念其主动认错,举发宁王有功,免死,除爵,贬为庶人,全家发贵州龙场驿。

  王府属官幕僚,除三人之外,均随其流放。

  值得一提的是,闫璟被定位木料,加入流放名单。举发反信之功,由王府长史顶替。

  身在官场,眼色十分重要。

  姓闫的敢和杨佥宪玩心思,且有旧怨,无需杨瓒亲自动手,自会有人代劳。

  内中运作,干净利落,任谁也挑不出毛病。

&em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