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章
�派兵远征实不可行。何况,穷山恶水,打下来有何用?

  鞑靼才是明朝的心腹大患。如倭国,尚不被士大夫们放在眼里。

  如是为了银矿,更不可行。

  违反圣人之道,绝对不行!

  想到种种可能,谢丕和严嵩都是摇头。

  为今之计,只能尽快勘探矿脉,加紧开采。采出多少是多少,银矿石冶炼麻烦,直接装船,运回大明再行处置。

  两人计定,当日便遣佛郎机人带路,寻到发现银矿石之地。以此为中心,同行工部官员四下勘察,很快发现矿脉。

  谢丕和严嵩精神一振,当即写成奏疏,加盖印章,由随行锦衣卫送回大明。

  在此之前,他们尚需在倭国留一段时日。

  为保银矿秘密,严嵩下令,召集附近村人,开始沿山脚伐木。

  “每日一顿饭,另有工钱。”

  此时,倭国正闹饥荒,知晓有饭可吃,还有工钱可拿,村民倾巢而出。多数男子连身衣服都不穿,赤着脚,一条-兜-裆-布,拎起-斧-头-就上山。

  石见大名得知消息,先前的疑虑消去几分。

  一边观赏瓷器,一边幻想,等兵器到手,必要给宿敌好看!

  与此同时,杨瓒一行进入浙海。

  官船停泊海上,番商和两名海贼乘坐自海匪处缴获的商船,运送茶叶丝绸上岸。

  同行有六名卫军,皆换下袢袄,着短打,做家人打扮。

  王守仁一身青色儒衫,头戴四方巾,开口子曰,闭口之乎者也,将一个屡考不第,沦为帐房先生的酸丁形象,演绎得活灵活现。

  不知内情的卫军拦住商船,仔细检查路引,知对方所运俱为茶叶丝绸,并无-违-禁-之物,方许商船停靠。

  一名番商留在船上看顾货物,另一人下船,带一名海匪,三名卫军,三绕两绕,寻到一处不起眼的宅院,正是海贼在岸上的联络-窝-点。

  番商海贼都是熟面孔,门房立即通禀,将人迎进门内。

  半个时辰后,几人走出宅院,队伍里多出两张生面孔。

  当夜,杨瓒得到消息,事情顺利,两日后,商船离港,前往双屿。

  事情刚起头,放心太早。

  拿起钱宁送回的秘信,看着纸上苍劲的字体,杨瓒微微垂下眼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