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
动。然锦衣卫和东厂的行为确实有些出格,引来群情激奋,齐声-鞭-挞,三人也不能站在百官的对立面,这让揪出背后主谋更加困难。

  每日上朝,朱厚照都是一个头两个大。

  听着御史给事中各种“直言”,恨不能搬起龙椅直接砸过去,砸死一个算一个!

  鞑靼奸细不查,京师大火不说,无家可归的百姓不管,反倒帮着疑犯说话,就差指着他的鼻子骂“昏-君”,这是想干嘛?

  正事不理,专门揪着末节不放,长没长脑袋?

  幸好龙椅够重,以朱厚照的力气搬不起来。否则,必将有朝官血溅奉天殿,名留青史。

  漩涡之中,文武群臣各怀心思,内阁三人轻易不做表态。本该处于风口浪尖的杨瓒,则向吏部告假,留在长安伯府调养。

  吏部条子下来之后,杨瓒拖着病体,亲自料理杨土的丧事。因为天气渐热,尸身不能久放,无法立即归乡,只能安葬在城西,待告知杨土父母,再议迁坟之事。

  养病时日,杨瓒未见得悠闲。

  诏狱提审人犯,所得口供繁多,线索纷杂。杨瓒每日翻阅供词,所得却是不多。

  京城起火点,锦衣卫已查明两处,一处是杨瓒家宅,另一处竟在寿宁侯府。杨瓒很是诧异,脑海中闪过几个念头,最后只抓住一个。

  这日,杨瓒翻过疑犯的供词,对顾卿道:“纵-火-之人九成都是弃子,主谋定不在京城。”

  顾强看着杨瓒,问道:“杨侍读可是发现了什么?”

  杨瓒放下供词,捏了捏额角,道:“不过是以己度人。”

  “以己度人?”

  “若是下官行此险策,必会如此。”

  顾卿不言,若有所思。

  杨瓒继续道:“如要搜查京城内应,该查查最近有哪些朝官和家眷离京,路引都是开到哪里,若是去北边,具体是到哪个州府。”

  “离京?”

  “三月之内俱都应查。”杨瓒道,“再者,千户该请牟指挥使遣人至孝陵卫,拜会一下寿宁侯。”

  闻言,顾卿挑眉,杨瓒勾起嘴角,手指擦过杯沿,笑容微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