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张学士将要致仕,投递名帖之人并不多。杨大学士却是一人不见,难免有些奇怪。”

  李淳三人谈论时,杨瓒少有出言。偶尔出声,也多是谈论策论文章,如同闫璟对峙,锋芒大露之举,再未曾出现。

  他不提,李淳等人却不会沉默。

  他们已同闫璟交恶,自不希望闫璟在殿试中大放异彩,得天子青眼。

  见三人确是提心,杨瓒不得不出声安慰。

  “三位仁兄担忧之事,九成不会发生。”

  “贤弟可有凭论?”

  “自然。”

  杨瓒放下书卷,开始逐条分析,为何闫璟不会一步登天,中得一甲。

  其一,会试的头三名俱有实才,不出意外,至少会占据一甲两个名额。否则,就是对主考官打脸。历来的殿试也证明这点。

  其二,闫璟虽名次靠前,但他之前还有谢丕!阁老之子,才学品行皆是上佳,兼相貌堂堂,殿试之时,当为探花的不二人选。

  其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因闫桓之故,想压下闫璟的人,不只几个小小的贡士。

  杨瓒顿了顿,方道:“素闻杨大学士同闫御史不和,且后者亦同内阁李学士,户部李郎中有几分龃龉。”

  客栈乃消息集散之地,他闭门读书,书童杨土却可四下里打听,掌握的信息并不少。

  闫璟有真才实学,春闱名列前茅并不奇怪。但到了殿试,情况就完全不同。

  谢大学士之子在前,李大学士和李郎中都不得意,兼有杨大学士动动手指,黜落不可能,想要一甲及第亦是万难。

  听完杨瓒的分析,李淳程文等如醍醐灌顶,恍然大悟。

  “杨贤弟鞭辟入里,所言入木三分,我等佩服。”

  杨瓒笑道:“不过一点浅见,敢叫三位仁兄耻笑。”

  “哪里!”

  “小弟不才,于策论尚有几分疑问,可请兄长指点?”

  “自然,贤弟有何不解?”

  杨瓒翻开做好的文章,提出行文艰涩之处,李淳程文等会试名次不及他,做策论的本领却是不低。

  几人一番讨论,都有所收获,不由得感叹:圣人道“三人行必有吾师”,不愧为至理名言。

  京城之内风云际会,暗潮汹涌。

 &e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