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八章 上弦之箭
��行速度由最初的几节发展到了45节,而且在可控聚变反应堆的成本得到控制,并且能够大规模商用化之后,商船的航行速度还有可能提高到70节。问题是,70节几乎是极限了。即便采用更加优秀的设计,更加强劲的动力,与更加先进的推进系统,也很难把速度继续提高,更难以在合理的范围内提高。可以说,除非来一次新的技术革命,不然70节就是海运的最快速度,也是海运的极限效率。

  在现有技术下,要想提高运输效率,就只能另辟蹊径。

  这就是空运。

  可控聚变反应堆的普及,加上磁感应推进系统的实用化,使得大规模空运,特别是能够与海运媲美的大规模空运拥有了可行性。

  设想一下,如果能够以空运的速度将数以万吨计的物资运往世界各地,海运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空运平台的出现,正是空运复兴的重大体现。

  当然,在大战期间,空运平台只为军队服务,还没有发展到为民间服务的程度。事实上,大战结束后近20年,空运平台也只为军队服务,没有进入民用市场。原因很简单,在美国战败之后,掌握了可控聚变反应堆小型化技术、而且能够使之商用化的只有共和国,出于自身安全与垄断等因素,共和国当局一直在可控聚变反应堆的商用化问题上徘徊不前,直到80年代中期,随着欧洲在相关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准备将第一种可以用在空运平台上的小型化可控聚变反应堆投入市场,共和国当局才变更立法,允许可控聚变反应堆商用化,并且支持空运平台的发展。

  也就是说,到这个时候,空运平台才正式取代海上的船只,成为物质流通的主要载体。

  对人类文明来说,这无疑是极为巨大的一步。

  迈出这一步,意味着人类文明摆脱了地面与海面的束缚,在通往地外文明的道路上迈出了极为重要的一步。

  要知道,就在此后,即21世纪的最后10多年内,在商业利益的驱使下,不但所有海运船舶遭到淘汰,空运平台成为了唯一的物质流通工具,世界各国还兴建了数十座“空中城市”,让数千万人成为了“空中市民”。因为“空中城市”始终在大气层内飞行,所以不受国界限制,居住在这些城市里的居民是第一批“自由民”,而这些人为人类文明的大融合打下了基础。

  如同几乎所有改变了人类文明面貌的新技术一样,空运平台在最初的时候,使以战争帮凶的方式出现的。

  在2063年,空运平台的主要职责就是将成千上万的弹药物资、特别是那些作战部队急需的贵重物资送往前线。

  4月份,战略打击全面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