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九章 二次革命
p; 所谓的“遥控”,绝对不是那种拿着遥控器来控制在几千千米、甚至上万千米外作战的意思。要知道,如果采用传统的控制方式,即靠四肢来控制,通信技术早就不是问题,真正的瓶颈在人类的神经系统上,即人的反应速度跟不上作战要求。正是如此,在j-22等众多所谓的高机动战斗机上,需要采用生命辅助系统,用药物、电流等等方式来刺激飞行员的反应神经,使飞行员的反应速度提高好几倍,甚至好几十倍。如果没有这些技术,有人驾驶的战斗机早就被无人驾驶的战斗机取代了。

  可惜的是,有机体的反应速度毕竟有限。

  为了最大限度的发掘遥控战斗机的潜力,就得改变这一局面,使控制武器装备的人类不再是武器装备性能的制约者。

  唯一可行的就是“意识控制技术”。

  所谓的“意识控制技术”,就是直接收集控制者的脑电波,并且对脑电波进行分析,搞清楚控制者的意图,然后由装备来执行这些意图。因为“意识控制技术”属于电磁领域,技术跨度不是很大,在大战爆发前就已成熟,只是受应用范围、可靠性等等因素影响,直到大战爆发后好几年,才在j-22上得到应用。问题是,在没有可靠通信技术的情况下,不的不把意识控制系统做成全封闭式,以免受到电磁干扰的影响。也就是说,飞行员仍然得呆在战斗机上,而飞行员的身体承受能力自然成为了战斗机机动能力的短板。即便使用了抗荷服与能够提高机体承受能力的药物,人类也最多只能承受20多个g的过载,而这也是j-22等最后一代有人驾驶战斗机机动性能的极限。

  “意识控制”加上“量子通信”,就成了“意识遥控”。

  因为控制战斗机的人员(不在战斗机上,自然不能称其为飞行员)留在了后方,所以战斗机的机动能力不再受人类机体承受能力限制,可以尽量提高。正是如此,遥控战斗机才取消了升力结构。原因很简单,传统的气动飞行器中,主要提供升力的部分、比如机翼的承受能力都比较差,算得上是结构上的缺陷。要想尽量提高飞行器的机动能力,就得像把飞行员留在地面上那样,去掉这些结构缺陷。

  受此影响,第一代遥控战斗机与传统意义上的飞机,甚至是j-22这种离经叛道的战斗机截然不同。

  如果从形状上看,用“飞行的鸭蛋”来形容遥控战斗机也不为过。

  从理论上讲,球形是三维空间中最佳的承力体,即在利用最少材料的情况下,能够承受最大的外力。如此一来,为了提高飞行器的过载能力,就得尽量提高飞行器的结构承受能力,能把飞行器设计成球形,自然是再好不过了。问题是,飞行器在高速飞行的时候会产生气动阻力,特别是在大气层底部,气动阻力甚至是飞机器承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