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四章 主次有序
然美国没有共和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而且总人口超过7亿(仅比共和国少了1亿),社会劳动力与共和国相当,因为没有严重的养老问题,所以美国的社会剩余劳动力明显比共和国多,也就可以适当提高一些低效率产业的比例。事实上,美国本土并不缺乏资源,其资源总体保有量与共和国旗鼓相当。但是在战争爆发前,美国采取的国家发展战略与共和国相当,即通过庞大的海外市场,而且是人口众多的欠发达市场来支撑本国的高科技产业链条,从而使本国经济发展得到保障。共和国控制了拥有17亿人口的印度(大战爆发时,印度人口已经超过23亿),而美国控制下的拉美国家的人口总量也在15亿以上。由此可见,美国根本没有必要开采国内资源,完全可以用海外资源来支撑起战争消耗。
设想一下,如果共和国军队能够打到南美洲,会有什么样的结果。
别的不敢肯定,至少能够让那些仍然对胜利抱有一丝希望的美国人彻底绝望。
问题是,在太平洋上取得胜利之前,共和国只能从南大西洋方向上进军南美洲,而要进军南大西洋,首先就得控制非洲大陆南端的南非。也就是说,要想开辟南美战场,首先就得在南部非洲做文章。
到此,问题已经非常明显了。
虽然在马尔代夫海战之后,南非就宣布严守中立,仅与交战双方保持民间往来,但是南非的这种中立态度明显对美国有利,也就是说,南非仍然偏袒美国。这也很好理解,在美国仍然控制着澳大利亚,并且掌握着除尼日利亚的整个西部非洲,还控制着除阿根廷之外的整个拉美,就算共和国通过控制塞舌尔与马达加斯加,获得了进军南非的通道,对南非构成的威胁也比不上美国。俗话说得好,两害相权取其轻,在受到两个超级大国威胁时,南非别无选择,只能见机行事。
问题就在这里,如何才能让南非回心转意?
答案很简单,那就是在西南太平洋上决出胜负。如果有必要的话,还可以在非洲大陆上采取适当的行动,比如出兵乍得,打通从苏丹前往尼日利亚的地面通道,并且以此向尼日利亚部署一支精锐地面部队,瓦解美国对尼日利亚的围剿行动。总而言之,关键不在非洲大陆上,而是在印度洋对面的澳大利亚。
这下,问题回到了原点上,即在西南太平洋上取胜之前,别的都免提。
问题是,150万陆军官兵的安置问题却不能长期搁置。
俄罗斯战争已经结束,就算李东石在中东战场上立即发起战略进攻,也吸收不了那么多军队,而在非洲大陆战场上,一条由公路线、而且是低等级的公路线支撑起来的横跨非洲大陆的后勤保障线最多支撑1个战斗单位。由此可见,在西南太平洋上取胜已经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设想一下,如果共和国军队能够打到南美洲,会有什么样的结果。
别的不敢肯定,至少能够让那些仍然对胜利抱有一丝希望的美国人彻底绝望。
问题是,在太平洋上取得胜利之前,共和国只能从南大西洋方向上进军南美洲,而要进军南大西洋,首先就得控制非洲大陆南端的南非。也就是说,要想开辟南美战场,首先就得在南部非洲做文章。
到此,问题已经非常明显了。
虽然在马尔代夫海战之后,南非就宣布严守中立,仅与交战双方保持民间往来,但是南非的这种中立态度明显对美国有利,也就是说,南非仍然偏袒美国。这也很好理解,在美国仍然控制着澳大利亚,并且掌握着除尼日利亚的整个西部非洲,还控制着除阿根廷之外的整个拉美,就算共和国通过控制塞舌尔与马达加斯加,获得了进军南非的通道,对南非构成的威胁也比不上美国。俗话说得好,两害相权取其轻,在受到两个超级大国威胁时,南非别无选择,只能见机行事。
问题就在这里,如何才能让南非回心转意?
答案很简单,那就是在西南太平洋上决出胜负。如果有必要的话,还可以在非洲大陆上采取适当的行动,比如出兵乍得,打通从苏丹前往尼日利亚的地面通道,并且以此向尼日利亚部署一支精锐地面部队,瓦解美国对尼日利亚的围剿行动。总而言之,关键不在非洲大陆上,而是在印度洋对面的澳大利亚。
这下,问题回到了原点上,即在西南太平洋上取胜之前,别的都免提。
问题是,150万陆军官兵的安置问题却不能长期搁置。
俄罗斯战争已经结束,就算李东石在中东战场上立即发起战略进攻,也吸收不了那么多军队,而在非洲大陆战场上,一条由公路线、而且是低等级的公路线支撑起来的横跨非洲大陆的后勤保障线最多支撑1个战斗单位。由此可见,在西南太平洋上取胜已经是迫在眉睫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