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九章 俄罗斯泥潭
。这么做的好处非常明显,除了让部队官兵更加容易接受之外,还能减少来自国会的非议。

  正是如此,美国陆军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扩编”,即将师提升到战斗单位的高度上。

  事实上,这也是最简单、最轻松的一步。

  传统上,美国陆军的师下面设2到3个旅,除了对作战用途做了明确限定的各个职能旅、比如炮兵旅与航空旅之外,师级部队下的各个旅均没有明确的职能划分,即都具有相当的作战能力与自我保障能力。从应付规模有限的地区冲突与小规模局部战争来说,这种编制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部队的战斗力,即在某个方向上,旅级部队就能肩负起战斗重任,无须部署职能性部队,从而减少了军力投入。问题同样突出,那就是在大规模局部战争中,很难在某个方向上集中足够多的兵力,也很难在特定环境下把部队的战斗力发挥出来。第三次世界大战之前,中东战争中的惨败就是这一弊端的直接体现。可以说,美军没有能够在北方战线上击败兵力少得多的共和国陆军,与部队过于混杂,难以将战斗部队、特别是正面作战部队的战斗力发挥出来有绝对性的关系。根据美国陆军调查,中东战争的正面战斗中,1个美军师甚至打不过共和国陆军战斗单位的1个战斗旅,往往需要3个美军师,才有可能在正面作战中顶住1个战斗单位的进攻。而这个时候,美军投入的兵力是共和国军队的2倍多,而在一线作战的美军更是共和国军队的3倍以上。即便算上装备性能上的差距,美军的作战效率也不到共和国陆军的一半。

  有了这个认识,编制改革的方向就非常明确了。

  问题是,在接下来的改革中,美军遇到了很的啊麻烦。别的不说,要将师以下的旅按照职能划分来进行整编,就让很多美军官兵,特别是基层军官难以接受。原因很简单,战斗旅肯定要比支援旅高半级,而作为“职业军人”、也就是拿钱当兵的美国军人,这就意味着薪水、福利、地位、乃至今后升迁的高低与先后顺序,自然没有人愿意成为牺牲品,而又必须有人做出牺牲。

  为了推动改革,不但在2年内换了3位陆军参谋长,还导致了2044年的大选危机。

  这些事情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美国军队的现实情况,即美国陆军为什么在数十年内,特别是在20年代的半岛战争中吃过大亏之后,直到20年后再次在战场上惨败,才提起勇气进行改革。说得简单一点,就是“积重难返”。作为一个“制度型国家”,不管是美国军队、还是美国政府,都得按照制度办事,谁也不能违背定下的制度,除非去改变制度,因此改变制度、即改变军队编制自然成为了利益斗争的焦点,也就成为了最为困难、也是最容易引发矛盾的事情。

  问题是,美国陆军的编制体系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