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八章 主力舰
��必须具备拦截炮弹的能力,还得具备在同一时间拦截更多目标的能力,甚至得根据目标的性质来自动调整输出能量,以最大限度的提高拦截效率。可惜的是,直到第三次世界大战结束,共和国海军也没有公开“秦”级主力舰所配备的拦截系统的主要性能。通过战争期间的战况,只能确定,“秦”级主力舰的拦截系统与以往的拦截系统都不一样,不但作战效能提高了好几倍,而且作战方式也大不相同。当然,这句话应该反过来说,即因为采用了新的作战方式,所以作战效能大大提高。

  从衡量战舰战斗力的角度出发,具备了出色的进攻手段与强大的防御能力的战舰就是强大的战舰。

  当然,与没有完美的人一样,世界上也没有完美的战舰。

  如果说“秦”级有什么缺点的话,至少有一点得到了所有人公认,那就是非常有限的持续作战能力。

  这一点,从其武器系统的配制上也看得出来。

  按照共和国海军公布的数据,“秦”级的武器系统比重只有11%,即武器系统的质量只有标准排水量的11%。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偏低的指标。要知道,在“秦”级以前,巡洋舰的这一指标往往在15%左右(因为以往没有与“秦”级类似的战舰,所以只能拿最接近的巡洋舰进行比较)。照这个比例计算,“秦”级武器系统(不包括火控系统,这是算在了电子设备里面)总共只有7200吨左右。即便“秦”级没有配备其他远程武器,并且将拦截系统算到防御系统里面,且电磁炮自身的质量按照30%计算(仍然是巡洋舰的标准),“秦”级的弹药库里也就只有5000吨炮弹,也就是大约5600发900千克级炮弹(这是最大限度的估算,因为没有计算弹药库自身的质量,以及扬弹系统的质量)。以“秦”级的火力水平,就算以正常速度开火,这点炮弹在10分钟内就将耗光。仅仅够战斗10分钟的备弹量,确实低得吓人。

  当然,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在制海作战中,“秦”级肯定不会持续开火,而会以短促急射的方式,在打完一次齐射之后,对弹着情况进行评估,然后调整瞄准点,再开火。如此一来,即便最大持续开火时间仅有几分钟,实际战斗时间也有数小时。如果执行对地支援任务,那就更不是问题了,因为“秦”级的主炮可以使用450千克与200千克级炮弹,而且大部分时候对付的都是地面固定目标,所以弹药消耗量肯定没有制海作战那么惊人。

  总而言之,“秦”级的这一缺陷,成为了限制其作战使用的主要因素。

  事实上,在建造了8艘“秦”级与8艘“唐”级(以历史上的王朝命名,为“秦”级的小改型,主要性能指标与“秦”级完全一致)之后,共和国海军的第三种,也就是“汉”级(以民族名称命名)在主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