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六章 有利有弊

  由此可见,能够承担侦察任务,而且能够在炮击后及时提供目标信息的,只有同样由电磁炮发射的,携带探测器的传感炮弹,即侦察炮弹。受此影响,共和国海军在炮战战术守则中做了明确规定,即在任何情况下,在安排炮击战术的时候,都得在最后一轮炮击中加入一定数量的传感器炮弹,而具体使用多少传感器炮弹,由战场情况决定。一般情况下,由战舰上的火控计算机自行决定,必要的时候可以由枪炮军官、或者期间上的作战指挥员手工设定。

  这次,正是由旗舰上的作战指挥员手工设定的。

  从前面的分析来看,同时对3个目标进行的炮击命中率并不是很低,加上只有在尽快确定了炮击效果之后,才能合理安排第二轮与第三轮炮击,并且针对特殊情况安排补充打击行动,所以在最后一轮齐射中,所有舰炮投射的都是传感器炮弹。也就是说,每一个目标都有15枚传感器炮弹进行侦察。

  毋庸置疑,在如此密集的侦察之下,美军海上基地变成什么样子,都会呈现在南海舰队指挥官的眼前。

  事实上,以当时的情况,南海舰队指挥官没有把希望完全寄托在炮击上。

  不管怎么说,在此之前,还没有任何人证明可以用电磁炮摧毁数百千米外的舰队,而且是一支拥有强大末段拦截能力的舰队。虽然早在30多年前,即半岛战争期间,共和国海军就用用舰炮打击过韩国舰队,取得了不错的战绩,在随后的日本战争与印度战争中,共和国海军也摸索过类似的战术,即利用舰炮来对付海上目标。但是在半岛战争之前,还没有哪个国家的海军拥有切实可靠的末段拦截系统,而在日本战争与印度战争中,真正可以供共和国海军舰炮虐杀的也就只有敌人的民用船只。

  客观的讲,在证明电磁炮确实是第一制海利器之前,没有哪个舰队指挥官会放弃稳妥可靠的打击力量,即舰载航空兵。

  这个时候,南海舰队的3支航空联队就派上了用场。

  根据南海舰队的作战记录,在下达炮击命令的时候,舰队指挥官也下达了让航母减速航行,并且与护航战舰保持距离的命令。因为电磁炮是以垂直的方式发射炮弹,所以只要舰载战斗机在起飞的时候不进入护航战舰上空,就不会受到威胁,也不会对护航战舰的炮击行动产生影响。要想做到这一点,只需要在舰载战斗机的自动控制系统中设定特殊航线,让战斗机在起飞之后沿着特殊航线飞行就行了。从理论上讲,只要航母与护航战舰保持5千米的间隔距离,舰载战斗机就可以在护航战舰使用主炮的时候起飞。事实上,即便在采用密集的防空编队时,护航战舰与航母的距离也在10千米左右,不会隔得太近,以免末段拦截系统相互干扰。也就是说,炮击不会对航空作战产生影响。准确的说,是在舰载战斗机返航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