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四章 不谋而合
�并且巩固战略防线。也就是说,等到打败俄罗斯之后再进军太平洋,与美国争夺太平洋的霸权,共和国势必面对一个全面武装起来的美国,而这也正是最难以击败的美国。虽然从战略上讲,共和国打赢持久战的把握比美国大得多,而且作为挑战者,共和国从一开始就得做好打持久战、以消耗来拖垮美国的战略准备,但是持久战必然会使胜利黯然失色,甚至会让胜利者无法从战争中获得任何好处。

  很明显,裴承毅不想与美国打一场持久战。

  提前打响太平洋战争,肯定会考验共和国的战争动员能力、还会考验共和国的战争承受能力,可是同时也会给美国造成最大的压力,并且赶在美国完成战争动员之前取得决定性的胜利,迫使美国承认在太平洋上战败。即便美国不会轻易认输,在取得了初步胜利之后也能大大缩短太平洋战争的持续时间,从而用最小的代价取得胜利,最终使战争带来的好处最大化。

  看得出来,这也是一个政治家与一个军事家的区别。

  回顾历史就能发现,裴承毅做出的选择与100多年前,美国总统罗斯福做出的选择几乎完全一样。当时,美国是以日本偷袭珍珠港的名义向日本宣战,并且在德国以日本盟国的身份向美国宣战之后,才向德国宣战。从道义上讲,美国的头号敌人是日本,而不是欧洲大陆上的德国。问题是,参战之后,罗斯福采纳了陆军总参谋长马歇尔提出的“先欧后亚”的战略计划,将击败德国当成头号任务。这次,裴承毅的选择几乎完全一样,即在俄罗斯出兵入侵哈萨克斯坦、并且率先发起攻击之后,共和国以反击的名义向俄罗斯宣战,随后美国以俄罗斯盟国的名义向共和国宣战,裴承毅立即抓住机会,明确了“先海后陆”的战略,即把美国当成头号打击对象,俄罗斯则是次要目标。

  毫无疑问,裴承毅早已完成了从军人到政治家的角色转变。

  不可否认,在此之前,杜奇威也完成了同样的角色转变。在审视这场战争的时候,杜奇威的立场与裴承毅一样,即以政治家的眼光来看待战争。如此一来,杜奇威就不可能像军事家那样,以“太平洋的方式来解决太平洋上的问题”。从政治角度出发,杜奇威首先想到的就是在其他方向上牵制住共和国。

  作为美国总统,杜奇威不可能不知道,美国的战争实力远不如共和国。

  从某种意义上讲,美国能够保住“最有影响力的国家”的国际地位,依靠的不是自身的强大实力,而是建立在意识形态基础之上,并且形成了共同利益关系的国家集团,即以美国为主的西约集团。也许概念上的分析很难说明问题,因此有必要借助一些数据。在西约集团中: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仅占50%左右、而共和国在集约集团中占的比重接近70%,美国的工业产值占60%左右、共和国占到了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