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由守转攻
前,我要见到打击行动的战报。”
袁晨皓与刘晓宾立即转身叫来参谋与秘书,开始下达命令。
看得出来,这是裴承毅早就安排好的一步棋,之前做的那些事情,不过是让他下达命令的时候看上去自然一些。这也有情可原,如果说在之前的战斗中,共和国还是以战略防御为主,即便主动出击,也是为了提高防御效果。裴承毅开始下达的命令,已经超越了防御范畴,是名副其实的战略进攻命令。虽然裴承毅是共和国国家元首,而且共和国实质上已经与俄罗斯处于交战状态,但是在两国正式宣战之前,这种积极主动的战略进攻仍然会给其他国家留下说辞的空间,因此尽量不要直接牵扯到裴承毅身上,由其他人,特别是情报机构与军事机构负责人提出来自然更加合适。
严格说来,从这个时候开始,共和国军队才算进入角色。
换个角度来看,只有完成这轮打击行动,共和国的基本战略安全才算有了保障,或者说俄罗斯的战略威胁才得已消除。
众所周知,《伦敦条约》改变了整个世界,也改变了人类历史。
从发展的角度考虑,即便没有《伦敦条约》,共和国与美国的军备竞赛也会演变成全面战争,而不是像美苏冷战那样,最终以某一方倒台而结束。原因很简单,共和国与美国都吸取了美苏冷战的经验教训,知道如何避免在激烈的军备竞赛中耗光国力。更重要的是,在技术进步的推动下,特别是在电力革命的推动下,核武器的威胁效果肯定会逐渐降低,对共和国与美国来说,最多不过再多花几十年加强战略防御系统。当然,没有《伦敦条约》,世界大战肯定将更加惨烈,对人类文明的破坏效果也更加突出。由此可见,《伦敦条约》的最大意义就是为两个超级大国打开了通往世界大战的捷径。也正是如此,才有人认为,《伦敦条约》催生了第三次世界大战。
毋庸置疑,在第三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共和国与美国都是《伦敦条约》的受益国。
正如刘晓宾所说,依靠《伦敦条约》规定的核查权利,共和国早就掌握了俄罗斯核武器库的基本情况。
问题是,作为俄罗斯这样的国家,肯定不会心甘情愿的任人宰割。
正是受俄罗斯等中等核国家坚决要求影响,《伦敦条约》中并没有明确规定核原料的最终处理方法,只规定削减范围内的核弹头内的武器级浓缩铀与浓缩钚都要经过稀释、即把浓度降低到可供具有增殖能力的核反应堆使用的最低浓度以下之后,才能封存,如何处理封存的核原料,则在执行过程中由各缔约国谈判解决。按照这一标准,浓缩铀与浓缩钚都得在稀释到5%之下进行封存。因为俄罗斯一直没有在最终处理方法上与其他缔约国达成一致,所以销
袁晨皓与刘晓宾立即转身叫来参谋与秘书,开始下达命令。
看得出来,这是裴承毅早就安排好的一步棋,之前做的那些事情,不过是让他下达命令的时候看上去自然一些。这也有情可原,如果说在之前的战斗中,共和国还是以战略防御为主,即便主动出击,也是为了提高防御效果。裴承毅开始下达的命令,已经超越了防御范畴,是名副其实的战略进攻命令。虽然裴承毅是共和国国家元首,而且共和国实质上已经与俄罗斯处于交战状态,但是在两国正式宣战之前,这种积极主动的战略进攻仍然会给其他国家留下说辞的空间,因此尽量不要直接牵扯到裴承毅身上,由其他人,特别是情报机构与军事机构负责人提出来自然更加合适。
严格说来,从这个时候开始,共和国军队才算进入角色。
换个角度来看,只有完成这轮打击行动,共和国的基本战略安全才算有了保障,或者说俄罗斯的战略威胁才得已消除。
众所周知,《伦敦条约》改变了整个世界,也改变了人类历史。
从发展的角度考虑,即便没有《伦敦条约》,共和国与美国的军备竞赛也会演变成全面战争,而不是像美苏冷战那样,最终以某一方倒台而结束。原因很简单,共和国与美国都吸取了美苏冷战的经验教训,知道如何避免在激烈的军备竞赛中耗光国力。更重要的是,在技术进步的推动下,特别是在电力革命的推动下,核武器的威胁效果肯定会逐渐降低,对共和国与美国来说,最多不过再多花几十年加强战略防御系统。当然,没有《伦敦条约》,世界大战肯定将更加惨烈,对人类文明的破坏效果也更加突出。由此可见,《伦敦条约》的最大意义就是为两个超级大国打开了通往世界大战的捷径。也正是如此,才有人认为,《伦敦条约》催生了第三次世界大战。
毋庸置疑,在第三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共和国与美国都是《伦敦条约》的受益国。
正如刘晓宾所说,依靠《伦敦条约》规定的核查权利,共和国早就掌握了俄罗斯核武器库的基本情况。
问题是,作为俄罗斯这样的国家,肯定不会心甘情愿的任人宰割。
正是受俄罗斯等中等核国家坚决要求影响,《伦敦条约》中并没有明确规定核原料的最终处理方法,只规定削减范围内的核弹头内的武器级浓缩铀与浓缩钚都要经过稀释、即把浓度降低到可供具有增殖能力的核反应堆使用的最低浓度以下之后,才能封存,如何处理封存的核原料,则在执行过程中由各缔约国谈判解决。按照这一标准,浓缩铀与浓缩钚都得在稀释到5%之下进行封存。因为俄罗斯一直没有在最终处理方法上与其他缔约国达成一致,所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