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毁天灭地
  第四十一章 毁天灭地

  如果说拦截弹道导弹是各国战略防御系统的看家本领,那么对付巡航导弹就算得上是世界性难题。

  与拦截弹道导弹相比,拦截巡航导弹的最大问题不在拦截,而在发现。

  相对而言,巡航导弹除了更加隐蔽、也就是难以被探测到之外,其他方面均远不如弹道导弹。正是出色的隐蔽性、即低可探测性,使巡航导弹获得了一席之地,并且在战场上发扬光大。

  当然,巡航导弹不是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技术在不断发展进步。

  如果按照飞行速度划分的话,直到本世纪初,巡航导弹仍然以亚音速为主,比如美国的bgm-109“战斧”系列、俄罗斯的kh-55系列(因为与“战斧”非常相似,所以又被戏称为“战斧斯基”)、欧洲的“风暴阴影”等。这些亚音速巡航导弹无一例外的都采用了帖地飞行的方式来避开敌人的防空雷达,达到突防目的。

  以20世纪末与21世纪初的技术,不是无法制造超音速巡航导弹,而是超音速巡航导弹存在比较严重的性能缺陷。比如20世纪80年代,前苏联就研制出了飞行速度高达3.5马赫、射程超过550千米的p-700(ss-n-19“海难”)反舰导弹,并且将其装在包括“库兹涅佐夫”号航母、“基洛夫”级核动力巡洋舰(“彼得大帝”级)与“光荣”级巡洋舰在内的众多大型战舰上,成为美国航母的克星。问题是,这种发射质量超过7000千克(相当于“战斧”b型的9倍)、携带750千克战斗部(相当于“战斧”b型的1.8倍)的反舰导弹的最大射程只有550千米(仅为“战斧”b型的三分之一),很难承担起对地攻击的重任。如果要将其射程提高到1500千米,则需要将发射质量提高50%以上,既超过10吨。增大发射质量不但会使量产价格居高不下,还会使装备变得异常困难。比如美国的“提康德罗加”级巡洋舰最多可以携带122枚“战斧”,减半配置也能携带61枚,排水量相当的“光荣”级巡洋舰就只能携带16枚p-500(改进型携带的是p-700)。如果一种导弹大到连战舰携带都成困难,这种导弹也就没有多少实战价值了。与之相对应的,当时苏联的远程巡航导弹,即被称为“战斧斯基”的kh-55也是亚音速巡航导弹,并不具备超音速飞行能力,才在不大幅度增加发射质量的情况下使射程达到了战略指标。

  将巡航导弹带入超音速时代的,正是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

  大约在10年代末与20年代初,随着以电力革命为代表的新一轮技术革命到来,众多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先进技术陆续问世,并且具备了实用价值,巡航导弹才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期。在这短短数年之内,除了率先向“高超音速”时代迈进的美国之外,早在超音速领域有所建树的俄罗斯、积极提升总体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