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雇人(上)
��挠了挠头说:“小诗颇佳。”

  岂止是不错,若是论地位,它至少能排进宋诗前五十位。

  …………

  走在路上,刘昌郝三表哥心里犯嘀咕。

  不要小看了这些大书坊,可以说个个都是卧虎藏龙之地,包括店里的伙计有的都不简单,更不能小看店里的客人,在这里客人中往往就会有一二博学多才的士子。

  能让这么多人都交口称赞,可想这本小书的价值。

  难怪他刚才牛哄哄地说真正的幻术是学问,三字经与种花有毛关系?然而现在刘昌郝在他眼中变得高深莫测。

  连梁小乙也在心中产生怪怪的想法,难道自己这个发小被知县一顿打,打得脑袋开窍不成?

  刘昌郝之所以抄袭这本书,不是谋一官半职,也不可能靠一本三字经就能换来一官半职。但心中隐约地感到这本书发行后,会给他带来诸多好处,好处来了,三表哥与梁小乙不再质疑刘昌郝能不能种出牡丹与五色瓜。

  半路上,刘昌郝又买了一个五色瓜,甜度与尉氏的差不多,口感还不错。

  后来的甜瓜种子越来越优良,却多是大棚种植,放在大棚里口感必然好不起来(缺少光合作用),还拼命地打膨大素、催熟剂,卖相虽不错,但让刘昌郝感到还不如他小时候的土香瓜甜。有甜的,弄不好又是打了人工增甜剂,瓜农自己都不敢吃。

  只剩下最后一件事。

  五月风调雨顺,加上官府软硬兼逼的规劝,大多数流民回家。不过那时什么也种不下去,于是还有一些流民继续逗留在京城,有手艺的卖手艺,有姿色放得开的卖姿色,有力气头脑灵活的替人家做短工,什么都没有的直接乞讨,但再过上一段时间,这些流民基本上都会返回故里。

  总之,无论是牡丹或是流民,时间比较及时。

  “劳烦鲁里正,”刘昌郝拱手作揖。流民也不是好请的,谁知道你是什么人,刘昌郝只好让大表叔请鲁村里正相帮,有里正出面,说明刘昌郝是有根底的人,才会有流民愿意随刘昌郝去刘梁村。

  大表叔说明来意,鲁里正立即答应。有一个很不中听的比喻,古代流民如同后来各城市的流浪狗,虽不中听,性质真的差不多。有人慈悯的,有人痛恨的。

  慈怜的是这些流民确实很可怜,痛恨也有痛恨的原因。都饿得卖儿卖女,必然会有偷窍撬拿的,严重骚扰了当地人的生活。

  作为里正,他甚至巴不得刘昌郝将流民一起带走。再说刘昌郝一家也算是鲁庄的亲戚,不是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