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九一章 商山有四皓
  始皇帝对直道工程做了亲笔御批,且用的不是令,而是仅次于诣的制!

  这道御制被尚书署抄录多份,连夜散发相关各部,不入夜,厚厚的,加印着玉玺的书简便已经展开在李斯的桌案前。

  李斯默不作声已经很久,连带着,就连候在堂下的鲍白令之和周青臣也只能一言不发。

  堂中气氛异常沉闷。

  李斯皱着眉,一遍一遍重读御制,对比宫中眼线托带出来的奏对信息,只觉得越来越看不懂李恪。

  这个人……似乎是没有私心的。

  长城、骊山、阿房、驰道、大渠……这些都是大秦在建的十万乃至数十万人力级别的工程,论规模,论体量,直道工程毫不比上述任何一个工程逊色。

  跨越四郡,绵延三千里!

  李斯至今不相信李恪能够凭借区区三万五千民夫和一万戍卒,就在区区两年内完成这项好大的工程。

  他觉得李恪是用了缓兵之计,比如先让工程上马,然后追加人手,追加金钱,追加工期……直到满足工程的真实需求。

  李斯对这个需求的认识是三十万人,五年时光。

  依照这个规模,李恪所需要的官吏团队将是极其庞大的,总数可能会超过两千人。

  他本以为李恪会通过各种名目,将这些官印全部笼络在墨家手里,因为那样,墨家就可以一次性增加近两千的基层官吏、上百名中层官僚,一位乃至于数位上卿。

  五年时间,直道贯通,这些官吏会通过从缺流向大秦的方方面面,从而构成墨家影响大秦政局的中坚力量,而不是像现在这样,仅凭李恪一人的巧嘴搅动天下。

  可李恪并没有这么做。

  他不仅没有为墨家牟取利益,甚至还有意缩减官吏的规模。

  总指七处,仅有内三处由墨家统辖,其中有秩唯有四人,主营令张迁还是齐法出身……

  外四处的状况更让人在意。

  财务和保卫两处仅在职务上受李恪统辖,监察和执法两处甚至不需要对李恪负责!

  这个人的脑子里究竟在想些什么?

  是墨家人手不足?亦或是此人真的公正若斯,全无半点私心?

  第一次,李斯发现自己完全猜不透李恪的心思。

  鲍白令之小心翼翼递上来一枚简:“相国,这是下官与青臣拟定的人名,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