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脱粒机械
;“设计的需求太多了……”李恪轻轻对自己说道。
如今的这套导图是完全照搬烈山镰做出来的,因为经过烈山镰的设计,他发现这种条件下的原始工具相当适应秦朝的生产基础。
而且原始不见得就代表效率低下。
秦朝的熟练农户一天工作四个时辰,收割的禾粟大约三亩,农活特别好的大概能提高到三亩半,而李恪使用烈山镰,今天则收割了三亩三分。
这并不是他最快的速度,如果不是花了不少时间教会旦使用长镰,他收割四亩最多只需要两个半时辰,剩下的一个半时辰足够用来收拢禾槁和装车起运。
他判断,自己现在的极限大概就是每天四亩,这个速率远远超出熟练农户的水准,烈山镰对他的增幅高达四至五倍。
当然,作为一柄人动力的原始农具改良类型,烈山镰的天花板很低,旦就是很好的例子。
他本身具备足够的技巧和体力,使用短镰时达到三亩的一般速率,但在熟练使用烈山镰之后,也只比李恪快出一筹,如果估算得没错,大概五亩。
由此可见,这柄镰刀对熟练农户的价值远没有对李恪这样的门外汉大,但因为加工简单,依旧显得性价比奇高。
这也是为什么李恪会在设计脱粒工具时套用烈山镰模版的原因,性价比是其中最重要的参考指标。
但结果显然很糟糕。
通过自我反省,李恪很快就发现自己的问题,他忽视了农具的差异性。
古代农业的发展受限于工业基础,总的变化其实并不大,甚至可以说在联合收割机问世以前,同样的一套农具,人类使用了数千年,这之中常见功能性的细分,却很少出现个体的进化式改变。
烈山镰是其中的一朵奇葩,因为它根本就不是在古代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的产品,而是在农业现代化完成以后,依照新的生产模型,减掉机械动力之后倒推出来的设计。
这样的奇葩哪怕有第二朵,也不在脱粒工具当中,至少不在李恪所知道的脱粒工具当中。
“看来我需要盘点一下人类脱粒模式的发展史。”
他快步走回矮几,扬手把所有的简扫到一边,取一枚新简,奋笔疾书。
【连枷,效率低下】、【石碾,加工困难】、【联合收割机,别捣乱】、【马拉卧式脱粒机,太大了】、【直立式机械脱粒机,动力马达】……
他猛地停下笔,眼睛里闪过一丝喜色。
如今的这套导图是完全照搬烈山镰做出来的,因为经过烈山镰的设计,他发现这种条件下的原始工具相当适应秦朝的生产基础。
而且原始不见得就代表效率低下。
秦朝的熟练农户一天工作四个时辰,收割的禾粟大约三亩,农活特别好的大概能提高到三亩半,而李恪使用烈山镰,今天则收割了三亩三分。
这并不是他最快的速度,如果不是花了不少时间教会旦使用长镰,他收割四亩最多只需要两个半时辰,剩下的一个半时辰足够用来收拢禾槁和装车起运。
他判断,自己现在的极限大概就是每天四亩,这个速率远远超出熟练农户的水准,烈山镰对他的增幅高达四至五倍。
当然,作为一柄人动力的原始农具改良类型,烈山镰的天花板很低,旦就是很好的例子。
他本身具备足够的技巧和体力,使用短镰时达到三亩的一般速率,但在熟练使用烈山镰之后,也只比李恪快出一筹,如果估算得没错,大概五亩。
由此可见,这柄镰刀对熟练农户的价值远没有对李恪这样的门外汉大,但因为加工简单,依旧显得性价比奇高。
这也是为什么李恪会在设计脱粒工具时套用烈山镰模版的原因,性价比是其中最重要的参考指标。
但结果显然很糟糕。
通过自我反省,李恪很快就发现自己的问题,他忽视了农具的差异性。
古代农业的发展受限于工业基础,总的变化其实并不大,甚至可以说在联合收割机问世以前,同样的一套农具,人类使用了数千年,这之中常见功能性的细分,却很少出现个体的进化式改变。
烈山镰是其中的一朵奇葩,因为它根本就不是在古代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的产品,而是在农业现代化完成以后,依照新的生产模型,减掉机械动力之后倒推出来的设计。
这样的奇葩哪怕有第二朵,也不在脱粒工具当中,至少不在李恪所知道的脱粒工具当中。
“看来我需要盘点一下人类脱粒模式的发展史。”
他快步走回矮几,扬手把所有的简扫到一边,取一枚新简,奋笔疾书。
【连枷,效率低下】、【石碾,加工困难】、【联合收割机,别捣乱】、【马拉卧式脱粒机,太大了】、【直立式机械脱粒机,动力马达】……
他猛地停下笔,眼睛里闪过一丝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