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节 大唐的第一次科举


  时隔数月之后,李行周再度站在了风口浪尖上。

  只不过前一次是他主动走上潮头,而这一次却是硬生生被人推上去的。

  当潜心准备考试的李行周知道这股风潮时,距离科考之期已不足五日。

  面对这种事情本就很难有绝好的应对方法,遑论时间还这么短?

  此时就是要做些什么也来不及了。

  在如此关节的时刻纠缠于这样的事情,稍有不慎便会乱了心态,影响到马上就要到来的科考,一番静心思虑过后,李行周果断决定不予理会。

  考试终究是要看卷面的,考场上表现不好,即便能把这风潮消弭下去又有何用?

  考场上表现的好,便是这风潮再烈又有什么用?

  李行周在意的只是这次科考,以及科考后的那个官职。至于士林风评,还是那句话:

  任你如何评说,任你如何看我,我自是我!

  便在这股针对着李行周的风潮演化到最烈时,科考之期到了。

  在这个春寒料峭的早晨。

  李行周像其他几千考生一样,提着装有笔墨纸砚、饭食饮水以及三条蜡烛的考篮来到了贡院门外。

  随即在经过一系列的查验之后。

  李行周时隔一千三百年再次走进了高考的考场。

  只不过,这一回的高考是唐朝版的。

  数千人聚集的贡院里落针可闻。

  考官们走动时特意放轻的脚步声都能如夏日惊雷般传出很远很远。

  初拿到题目时李行周心中还忐忑不已。

  及至看到那最重要的诗题以及其对韵脚的限定时。

  李行周何止是心神大定?

  简直就要忍不住的仰天长啸了。

  苍天有眼哪,此次进京以来的诸多不顺。

  谋取乡贡生名额的艰难都在这一刻给出了补偿!

  唐朝进士科考试中所考之诗的体裁固定为律诗。

  除了体裁外,且对试题和押韵也都有着严格的规定。

  论说起来,这一次进士科的诗题其实并不好作。

  一般士子拿到这个题目百分之百是要头疼不已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