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李秀玲】(7)2u2u2u.c0m
p; 用的话,投资不过山海关。

  这就是事实,无论官面上吹的怎么天花乱坠。

  李秀玲婆婆的户口问题,最后就卡在了「找人」

  这个问题上,因为没人可找。

  李秀玲的公公也就是个普通工人,认识的最大领导是厂长,还是他认识人家

  ,人家不认识他。

  她婆婆更不用说,贫农。

  因此最终她也没能成为一个法律意义上的城里人,倒是她家所在的村子,以

  最快速度没收了属于她的那块地,理由很充分,一直都是这么办的。

  我们无从得知,那个只有一个闺女嫁给了城里人的村子,一直都是怎么办的。

  但俩人毕竟还是结了婚,开始了一种只有一半的城市生活。

  后来有了李秀玲的丈夫,再后来,公公出了意外,李秀玲的丈夫初中还差两

  个月毕业,就进厂接班当了工人。

  再后来,丈夫也出了意外,还是那个厂,还是那个车间。

  那个年代人们大多结婚早,李秀玲的婆婆二十岁就当了妈,如今还不到五十

  岁。

  年轻时在农村的长期劳动,使得这个女人一直保持着匀称的体型,直到近几

  年,因为生产过以及年龄的增长,腰上才多少出现了一点赘肉。

  这并不影响她的形象,尽管她肤色天生略黑,尽管她被生活摧残的,头上已

  经出现了星星白发。

  当年她是村里公认长得最漂亮的闺女,如今也无愧于风韵犹存四个字。

  婆婆最近偶尔会提到一个「老赵大哥」。

  之前她也提到过,只是李秀玲没怎么注意。

  婆婆早晨做饭,送孩子去托儿所,然后去买菜,早晨的菜市场,性价比挺高

  ,而且商贩们刚出摊,没经过一整天的风吹日晒和讨价还价,心情也比较好,很

  多事好商量。

  从菜市场回来的路上有个小公园,那里是她主要的社交地点。

  很多老年人会在那里遛弯、锻炼,或者就是凑在一起侃大山。

  婆婆不太和人交流,大多数时候只是旁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