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8章:经济增长
��再低的话,奥斯曼本土的贵族们就不会乐意了。

  昊菁皇帝也表示理解,只要双方能接受,最终谈妥就行了。

  这就等于不花一枚银币,用三千万桶石油来换购一艘四级铁甲舰。

  对奥斯曼来说,每桶石油的开采成本不到一个银币,三千万桶石油的成本只有两千多万银币。

  大明建造的四级铁甲舰,市价两亿银币一艘,打折后的友情价为一亿两千万,实际造价一千万左右。

  这就等于是互利互惠,合作供赢!

  在奥斯曼出口石油的成本支出里,占大头的并不是开采,而是运输。

  船主们必须耐住性子,在海上飘三个月,才能抵达明帝国。

  即便如此,大家也是趋之若鹜,因为返航的时候可以装满明帝国的诸多商品。

  此前在锡兰没有设立贸易枢纽之前,奥斯曼船主们一年也就只能跑两趟而已。

  作为贸易中转站的锡兰开通之后,他们只需要将石油从科威特运抵锡兰,到那里换购商品就行了。

  为了鼓励奥斯曼商人多多运输石油,昊菁皇帝还允许他们享受与来到大明本土一样的采购价。

  前提条件是只能用石油换,用其他土特产换购的话,易货商品的价格就要上涨百分之二十,作为运费。

  在济州岛养马多年之后,大明对奥斯曼战马的需求已经不是很大了。

  石油反而是随着工业的蓬勃发展,需求量在与日俱增。

  大明在锡兰、琼州、东番三地建立了全球最大的储油仓库,油轮可以接力运输。

  在巨型油轮诞生之前,接力是降低海上运输风险最好的方式。

  让奥斯曼船主们有机会一个月跑一趟锡兰,这样大家的干劲不就来了嘛!

  在七千吨级与万吨级商船相继下水之后,大明也有自动上门取货的设备了。

  不同的是,上门取货价格不变,但是五十斤的小桶要换成一百斤的大桶。

  帮助老朋友省去了运费部分,那就要用石油来足额充抵了。

  好在科威特遍地是自喷井,采油方便又便宜,这是完全没问题的。

  当地的土豪们也喜欢这种交易方式,不用离开波斯湾,将各种明帝国的商品卸下来,将本就不值钱的石油装上船,这样的交易实在是太好了。

  每当大明的蒸汽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