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1章 变法(二)
br />   杨彪虽然没有做过亲民官,但是决定变法的时候,还是做了一番调查的。

  “眼下上田亩产可达三石,中田一石半,余者不足一石。”杨彪快速回道。

  董明笑了笑道:“临晋侯是看的历年记录吧?洛阳这里,产量还是不错的。实际上,真要平均算的话,如今大汉朝每亩地的产量大概只有一石多一些。如今大汉朝约有耕地不到七万万亩,平均到每一个人身上,大概有十四亩多一些,也就是说每个人每年大概可以平均分到十四石多一些的粮食往多了说是十五石。自光武以来,三十收一,每年应该收取粮食税应该是两千多万石”

  “敢问临晋侯,哪一年收到这么多了?”董明笑眯眯的问道。

  杨彪闻言一滞,一年两千多万石粮食?有这么多粮食,上面那位也不至于卖官凑钱了。再加上算赋、口赋、均输、平准、算缗、告缗、算商车等等。有钱在手,刘宏肯定不会把大汉朝搞成这个样子。

  “且不说这个,再说税改中的商税吧。事实上,商税不过是把算缗、告缗、算商车等综合到了一起。商人按照财产多寡,两千钱征收一算,对手工业者,按照财产多寡,四千钱征收一算,在下说的对吧?”董明又问了一句。

  杨彪点点头道:“自高祖开始,便是如此。尚书令为何又要多此一举呢?”

  “那某家问一下,朝廷每年征收的算缗是多少?不提其他的,就光说算缗。”董明瞥了他一眼。尚书台的数据他都看过了,堂堂一个几千万人口的大国,哪怕是百分之六的税收可好,也不至于只收上来那么点钱吧?

  杨彪答不上来,也不好回答。

  不管是前面所谓的田赋还是现在董明问的算缗,他都知道因为什么。他家这么多地,下面这么多商人和手工业者,那可是一毛钱税都不交的。

  见杨彪不再说话,董明也没有过分,而是笑着道:“既然说道了这个,那某家就把最后的依照财产多寡收税这一条,也解释一下吧。”

  “首先,某家很实在的告诉诸位同僚,这税收,是大汉朝每一个人都要交的!上到王公大臣下到黎民百姓都需要按照财产多寡每年商税。这比例可以商量,但是不交是不行的。”

  董明话音刚落,就有人忍不住了,站起来怒斥道:“尚书令,你这要与民争利了?!”

  他看了过去,唔,是孔融。

  难搞这种人是最难搞的。打不得骂不得,还得陪着笑脸。但是眼下董明可顾不得这些,而是眼睛一眯,道:“与民争利?那请问一下取消算赋、口赋文举先生看到了吗?同时某家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