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5章 好你个杨彪
  早朝。

  一群人正在商量怎么安排董太后的身后事,刘宏端坐在上首,一言不发。

  他跟董太后的关系随着刘协、刘辩年龄的增长而变得愈加疏远。哪怕董太后跟他一样属意让刘协当皇太子,他也不喜董太后。

  不为别的,就是不想董太后干政,尤其是在立储这件事上。不管刘宏以前多么的不是个玩意,但是帝王的本性,还是让他无法接受任何人插手这等大事。

  更何况,他还没死呢,就着急忙慌的立储,这搁谁,谁开心?

  董明并没有参与到董太后身后事的商讨这件事中去。虽然按照目前的情况来,他这个太常应该出来主持大局。

  可是他没有。

  一来,眼下这个情况,他实在不愿意在这种时候,在这件事情上分散精力;二来,刘宏似乎也有其他的打算,这件事是直接安排给蔡邕的。

  不得不说,在这件事上,君臣二人,难得的有了默契。

  董太后的身后事其实也没啥商量的,旧例礼法都在那呢,依着葫芦画瓢来就行了。之所以会有争论,主要还是蔡邕这个文化人,想要节省一些。另外一派,以袁逢、杨彪为首,希望能够奢华一些。

  两边其实都没有错。法理人情,都能说道说道。所以一时之间谁也说服不了谁。

  两边跟菜市场买菜似的,吵吵了小半个时辰才消停下来。这并不是说两边达成了一致,而是蔡邕熄火了。

  蔡邕说到底还是一个儒家人,做官他不擅长,更不是一个政客。吵到现在,已经是他的极限了。

  “行了,这件事就折中吧,按照既有的礼制来。”刘宏摆了摆手,活了一个稀泥,然后将话题转到了另外一方面:“皇太后的事情就这么来吧,该给的哀荣,朕不会屈了她的。”

  说着,他看了一眼一直给袁逢等人帮腔的董重,继续道:“经此一乱,朝中可有之人越来越少了。不知道各位爱卿有什么好的办法没有?”

  “臣有本奏。”董明直接接过了话头。

  “说说看。”

  “三月份,即将开启科考。原本计划的是,录取前一百名。但是眼下情况特殊,臣特请扩大录取范围,择前两百名录取,授官。先观政,而后派往地方。将地方官员,调回洛阳,以充实朝官。”董明侃侃而谈:“当然,三鼎甲除外。他们可以先在太常观政,一年之后接触实务,三年之后授官。”

  刘宏闻言反问了一句:“三年授官,那么何种官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