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四五章 值得守护(二合一)
这句话放在别的民族面前,那就是一个违命题,因为分久了就必没合。
只是华夏,才可以拿这句话当做真理一般,信奉至今。
那么,外儒内法既然有用,又是不是无一弊端呢?
当然不是!
作为一个后来人,其实不用刻意看,只从儒教真正兴起的这个时间节点为界,看看前后两边的差距,就全明白了。
前面是汉唐,也就是之前说的创业期。
基本上就是谁打我,我灭谁;谁瞪我,我灭谁;谁不叫爸爸,我还灭谁。
那是华夏文明最有血性的时代。
后面
后面是宋、元、明、清。
(别把元和蒙古帝国弄一块儿去。横扫欧亚的是蒙古帝国,忽必烈建元朝之后,和大蒙古时代就没关系了。)
虽然细说之下,宋明清各朝也不是没有血性男儿。
但是,那份血性多半是用在守土卫国之上,鲜有开拓进取之心了。
像林羽堂、李瓘这样的敢战之勇,也是越来越少了。
“陛下!”
吴宁诚恳地看着武则天,“兴儒重礼,这没有错。因为我们有教化四夷,掌控国土的需求。”
“从这一点出发,儒教必不可少。”
“但是,过分地重视儒教,也必然会造成武勋的没落,华夏儿郎血勇不复。”
“所以,能留下一分,那就留下一分。能保住一寸,那就拼死也要保下一寸。”
“阳关城上,有一守关老帅说过一样一句话。”
武则天呆呆地看着吴宁,“他说什么?”
“他说,纵有一死,亦不能让后人再面危局之时,只能仰望秦汉前辈,而在当下找不到一丝慰济。”
“陛下!”
吴宁站了起来,“天下久治,靠的是术。法也好,儒也罢,皆为治世之术。”
“然,天下久存,靠的是气啊!是浩然之正气,唯我独尊之霸气!”
“这口气虽不能表帝王霸业、千秋功绩,但这却是民族魂魄之所在!”
“如果陛下真的因为不能表功,就不顾这口气,那亡的不是一朝,而是整个民族!”
&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