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来自另一处战场的消息
�自然是这方面的高手,因为这样的纷争如果管控的好,不但可以通过竞争存进发展,而且还让那些不是一条心的手下不会出现诸如“黄袍加身”的把戏。

  作为四世三公的后代,理应受过精英教育的袁绍按理应该是此道高手,事实上作为一名立志于在大汉的官僚体系下如同父祖一样做出一番成就的袁绍也的确是这么发展的。比如那位同父异母的弟弟袁术。就是在袁绍的纵横捭阖之下不论是声望还是其他方面都一直处于被压制的地位,不论在哪一个位面,都远远早于袁绍退出历史舞台。

  其中固然有其自己作死的一面,但若不是声威实在是难以匹敌袁绍,另一个位面的历史上袁术真的就非要称帝么,恐怕就算再如何无视大汉。袁术也未必真如此铤而走险。

  可是,就是这样的一个袁绍,却在入主冀州后,渐渐有些无法控制手下那群来自各地的精英。

  其实冀州本土派与外来派之间的争斗并非完全无法解决,在这个天下未定的局面下,将两边对于既有利益分配的矛盾进行适当调和并向外引导,不但可以加强己方凝聚力,而且还能够不断扩张自身实力,等到天下安定。再来看这种利益划分所引发的矛盾便会发现,因为统一的过程中已经参杂进来太多的利益集团,就算有的人真想吃独食,也会被数量众多的其他利益集团所排挤,甚至反而可以利用这些利益集团来解决掉某位尾大不掉的家伙。

  可是袁绍看起来自始至终都没能解决好这一问题,或者他的平衡策略玩得太过平衡,以至于不论是冀州本土派,还是那些外来派都认为他们才是最应该掌控冀州最大话语权的那一方势力。而在袁绍大概是有意的放纵下,这种内斗简直到了快白热化的阶段。

  话这真是太值得吐槽了。纵观三国时期的几位成功的**oss,曹操依靠的是以自家兄弟和姻亲形成的谯沛派利益集团,最多因为荀彧的关系在文官体系中偏向颍汝派;孙权初期则完全侧重于淮泗人士,知道淮泗派人才凋零以及坐稳江东之后,才慢慢转移到了江东本土派;作为客人到达益州的刘焉一系和刘备一系同样如此,不论是东州士。还是荆楚派都一直是他们所重倚重的对象,而直到刘禅后期随着荆楚人士后继乏力,这才让本土人士有了出头之日,可结果却是面对统一的滚滚洪流最终不得不自缚而降。

  就算是李书实在团结越来越多势力的同时核心圈子依然主要是由曾经的某个不良团体构成,就算程昱、曹纯这样的后来者也都来自于李书实入主并朔之前。同样可以算作是外来者。

  如果之前因为并州军这座“大山”压在头让感受到压力的他们无暇内斗的话,那么随着并州军再一次被新的“怪物”缠上,而对面的曹操军除了有着一张“皇帝牌”之外也同样被他们压制的抬不起头来——纵然袁绍对于无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