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59章 一张永恒经典的照片
/>
  季铭手腕上第三枚金色鳞片一直在微微发热,登台所有技能+1的逆天buff正在发挥作用。

  韩明求演的老太监是最早感受的。

  第一幕的尾声,16岁的溥仪登台,孙太监说着“太妃娘娘也是为了皇爷好,这年头,贼子乱臣见天儿的在紫禁城外候着呢,那些鲁莽的兵匪,谁知道什么时候就冲进来了,咱自己宫里的,还是要捏成一团儿啊,皇爷。”

  彼时,端康太妃和溥仪闹得很凶,把溥仪生母找进宫里训斥,结果溥仪生母虽然是亲王福晋,但个性极强,被训斥之后觉得受辱了,回家就吞药自杀,只活了37岁。

  逊帝和太妃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

  孙太监作为伺候过隆裕太后的老臣,心急啊。

  要说韩明求虽然没有个球样,但是戏还是有几分的,一出场,寥寥几句台词,交代的非常妥帖。此时侧身而立的年轻溥仪,还并没有面对观众,他只是扫了一眼韩明求,竟让他皮肤密密麻麻地起了疙瘩。

  那是什么样的眼神儿啊。

  阴郁,戾气,尤带着常年读书的一点书卷味,一点困于深宫的畏缩,当然,最亮眼的底色是“年轻的”,那是一个年轻的眼神,你一打眼,就知道这眼神的主人年龄不大,倔强,迷茫……连浓浓的戾气都还活泛着。

  “那我额娘呢?”

  季铭转头过来,面向观众,这是整台戏他的第一个亮相,平平淡淡的,但一亮相,好些观众,应该说大部分普通观众,都忘记了这个人是季铭,是明星,是流量,是实力派,是什么什么——他是溥仪。

  他是溥仪。

  年轻的,16岁的,还在紫禁城里的,那个溥仪。

  说服力一旦建立,角色一旦成立,整个戏在观众那里就容易很多了,因为人都先入为主的。所以为什么说季铭不愿意有太多的曝光,以防止人家在看他电影的时候,会先入为主觉得这是季铭啊,天天看见,太出戏了。

  此时,溥仪的印象就已经落在了观众心里。

  接下来大家自然而然地会从溥仪的角度里去理解剧情,去理解台词——这就是舞台上面和舞台下面的一种最好的状态和沟通。我演了,你信了,我走了,你跟着,我回头,哎,差点儿就撞上,双眼一对,我在哭在笑,在喜在悲,是得意,还是委屈,是个善人,还是恶霸,这一眼你就直接看进了心里,这角色,也就进了你的脑子。

  剧情缓缓地进展,大婚,两位女主出现,冯军头攻进来了,慌乱……第一幕皇朝挽歌落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