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86.下地撩网(1)
下海虽然没有叉到什么鱼,但是老敖并非没有收获,他发现了海边的浅水域已经有不少鱼虾蟹了,完全可以收获一波。

  于是他回村喊了几个人,准备来海边布置渔网来捕捉这些鱼。

  海边捕鱼用的是地撩网,这也是一种很有年头的传统捕捞作业方式,以前在渔家把家里有船的称为养船,有地撩网的称为养网。

  地撩网的使用范围很广,从江河滩到海边,都有它的身影。

  这是一种安置于潮间带来捕鱼的定制网具,现在很少见了,浅海无鱼,潮间带鱼就更少,白白下网,很难获取渔获。

  说起来渔家的传统作业方式至今已经消逝了七七八八,原因就是以前渔民没有进入深海的能力,主要在海边捕鱼,自从渔业自动化普及和社会工业化展开,海洋污染加上过度捕捞,导致全国范围内的海边无鱼。

  村里没有多少地撩网了,敖沐阳让敖千文去搜索一番,找到地撩网后进行了衔接,最后也就凑起了两公里长的渔网。

  两公里的长度不算短,但对于地撩网来说又不算长,以前一幅地撩网张开能有十几公里之长,非常壮观。

  最初的时候,红洋还不是城市,和龙头村一样也是渔村,不过是个大号渔村而已,那时候渔民少,渔村少,各村会占据海岸线做地盘,在自己地盘上放地撩网来捕鱼。

  龙头村历史上也曾经有过靠地撩网养活过全村百姓的日子,那时候他们跟王家村的冲突更是厉害,当时两个村为了争夺布置地撩网的地盘,每年都要开展几场械斗。

  改革开放开始就好了,海边没有鱼了,大家伙也就用不着为此而争斗了。

  敖千文找出来的地撩网都是老网,缝缝补补,倒是有历史气息。

  敖沐阳带人去布置地撩网,准备趁着国庆假还没有结束组织一波浅海捞鱼,能吸引游客参与进来,也能给村里厨房添加储备。

  当天把地撩网凑齐以后,他率领着几个人就在海边潮间带上忙活起来。

  前来忙活的敖沐铭擦了把汗问道:“村长,咱们不是一直在保护海边的资源吗?现在怎么要下地撩网了?”

  敖沐阳一边往海滩上插竹竿一边说道:“保护资源不就是为了更好的利用资源吗?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咱们保护资源也得有千日了吧?是时候收获一下啦。”

  敖沐铭笑道:“我还以为海边的鱼就是给游客钓鱼用的呢。”

  敖沐阳说道:“主要是给大家钓鱼,不过这不马上是深秋了?深秋以后是冬季,天冷,来钓鱼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