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心中音,管夷吾!
;有点唯物萌芽的味道。

  当然,称之为“种子”,也未尝不可。

  华国的春秋战国时代,是一个讲究“义”和“名”的时代。

  当年宋襄公讨伐郑国,与救郑的楚兵展开泓水之战。

  楚兵强大,宋襄公讲究“仁义”,然后玩了一波骚操作。

  宋襄公麾下有谋臣说:“楚兵多,我军少,趁他们渡河之机消灭他们。”

  襄公怎么回答的?

  “我们号称仁义之师,怎么能趁人家渡河攻打呢?对待敌人,我们要心存仁慈。”

  好,等!

  听了这话,宋国大将恨得咬牙切齿,也只能忍。

  君有名与器!

  不忍,还能咋滴?

  战阵之中,最忌讳的,就是令出二主。

  一个军队,只能有一种思想!

  于是楚军轻松过了河,开始在岸边布阵。

  将领忍不住了,没等谋臣开口,就提议道:“可以进攻了。”

  宋襄公却回答道:“等他们列好阵,再攻击,我们是仁义之师。”

  于是乎,楚军渡水成功,布好军阵之后,一冲而上,大肆屠戮宋军。

  宋襄公也在战场上被楚兵射伤了大腿,第二年,就因箭伤而死。

  在颜安青看来,宋襄公所谓的仁义,是对外人的仁义,对自家追随者和簇拥们的残忍,蠢到无药可救!

  儒家亚圣孟轲瞧不起管夷吾,说这人不配和自己相提并论,也是因为管夷吾“不守规矩,不讲仁义”。

  殊不知,行动比语言的分量重百倍!

  爱自己人,比爱外人,要强出千倍!

  管夷吾,不受世俗眼光拘束。

  他觉得什么事做了好,对自己人有利,就去做什么,根本不会考虑道德和风评。

  东汉末年的诸葛亮,孔明先生,在年轻时期,就经常自喻管夷吾,对此人推崇备至。

  越是喜欢,越是在意。

  为了这次人前亮相不出差错,颜安青做足了准备。

  管夷吾和王阳明不同。

  不能太严肃,太庄重——半点暮气都不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