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八十八章 百老汇
/>   文杰一听,两眼一亮:“哇哦,鹏哥,你这是打算捧角么?看上哪个演员了?是那个‘好女巫’么?”

  萧鹏摇头:“你小子想什么呢?送花是对演员的肯定。捧角?你小子懂的还不少呢。”

  所谓‘捧角’是民国时期的叫法,现在的说法就是‘疯狂粉丝’了。说实话,现在华夏的这些粉丝玩的,都是当年民国时期老祖宗们玩剩下的。

  在咸丰年间,演唱皮黄戏的京班进入了沪市,被沪市人称为‘京剧’,那时开始京剧流行,茶园兴起。特别是自晚晴开始的沪市‘梨园之盛,甲于天下’。

  没错,京剧一词是咸丰年间才定下的,当人们看到电视剧里什么康熙、乾隆皇帝听京剧,大嘴巴抽编剧脸行了。要知道,在乾隆五十五年起,原本在南方演出的四大徽剧班子才陆续进入京都,它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同时又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曲目和表演方法,通过不断地交流融合,才最形成的京剧。民国时期才得到空前繁荣。

  就像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里和珅没事哼着京剧《甘露寺》的曲目,萧鹏只得感叹,和珅难怪那么能贪还没事,丫的肯定是穿越过去的。

  言归正传,沪市市民对京剧那可真是趋之若鹜,对名角那是追捧有加,京剧里的名角开始为观众瞩目,成为戏迷追捧的对象,社会上捧角也成了一种风气与潮流,上至达官贵人,下及平民百姓,捧角已经变为狂热。

  其中商人是捧角的中坚力量,因为捧角需要钱,而商人穷的也就剩下钱了,从清末开始,富豪们在戏园里挥金如土,‘销金窟’最早就是指戏园。

  银行界的金融巨子也是捧角的急先锋,民国时期沪市是华夏的金融中心,金融人才云集,他们也醉心于对京剧名角的追捧活动,时常一掷千金。

  文人也是捧角的重要力量,虽说文人经济实力差,但是文人有笔墨作为杀手锏,他们的力量可不容小觑,既能使一个名伶声誉陡降,也能使落魄者一举成名,在关键时刻扭转乾坤。

  捧角的另外一个群体就是新闻界了,用各种花边新闻逸闻轶事吸引市民,不管好的坏的,增加了曝光率再说。

  还有什么达官贵人、流氓大亨之类的捧角群体,他们的捧角方式更简单:直接把名角收为‘干儿子’‘干女儿’,有事听听戏,没事上床演演戏。啧啧,电影《霸王别姬》里葛优扮演的‘袁四爷’,正是这么一个角色。

  再加上对喜欢的名角含有饱满热情的普通市民,这就构成了当年捧角的大军,现在华夏那些追捧偶像的,不也就是这些手段么?砸钱,宣传,买人凑热闹。。。。。。没有点新意,差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