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借书
��品的产量。

  张支书因为这件事的突出表现,虽然没有被提拔到公社,但是却得到了公开表扬,被很多人看作是最有可能成为脱产干部进步到公社的农村干部,所以张支书的干劲就更足了。

  这一年的天气也不错,所以早稻获得了很不错的收成,可惜在国初,化肥产业太过落后,此时农村的肥料还只是农家肥,在加上浮夸风的影响,因此整个农村对于粮食的产量特别敏感,数据也就非常精确。

  孙祖杰也就在这个时候知道了早稻的亩产量,习惯了后世动辄一亩一千多斤,甚至于两千多斤的数据,对于此时一亩地仅仅三百斤的早稻产量不由得震惊不已,而这个产量竟然被视作难得的大丰收,他万万没有想到没有了化肥,竟然产量会这么低,这么低!

  孙祖杰到了此时,才终于明白为什么国初会不惜代价的积累以发展工业,因为中国人再也不能过这样的日子了,亩产三百斤,中国人永远只能生活在生存线附近,他们这一代注定将为民族的工业积累付出血和泪。

  忙完了双抢,炎热的夏天终于开始了,在这个时代的农村虽然辛苦些,没有风扇,没有空调,只能讲究心静自然凉,但是在农村,炎热的夏天同样也是幸福的。

  夏天,田间的瓜果很多都成熟了,池塘里还有莲子,瓜果飘香,天然无污染,孙祖杰可以放心大胆的吃,虽然这个时代讲究以粮为纲,但是孙祖杰能说会道,满嘴好话,偶尔弄些瓜果尝尝鲜还是很容易的。

  夏天十分炎热,池塘里慢慢也干了,杨妈当然担心水稻没有了水,影响了收成,但是池塘干了,孙祖杰可以跑去抓些小鱼,热了还可以下水狗刨一阵。

  到了夜间,母子俩抬着竹制的亮床,早早的来到了河堤上乘凉,孙祖杰可以一边看着夜晚满天的星星,一边在青蛙的鸣叫声中,听着老娘们放肆大胆的聊天。

  夜色慢慢黑了,孙祖杰也累了,这个时候河堤上声音越来越小,劳累了一天,村民们都睡着了。

  这段时间孙祖杰放牛只能选择一早一晚,但是一边放牛,一边看看书,小小读书郎,书呆子的名声整个周吴村大家都知道了。

  孙祖杰家中并没有多少书,应该说没两本书,除了记日子的历书,就是他的两本小学教科书,这怎么可以?没有电脑,没有手机,甚至没有,这样贫瘠的精神生活孙祖杰此时怎么可以接受,所以他只得想尽办法的到处借书。

  此时的农村有书的并不多,但是村民们也都知道他的“聪明”,也感激他想出了蚯蚓喂鸡的办法,所以一旦有路子就告诉他哪里有书,让他去借。

  杨妈对于孙祖杰爱看书当然十分高兴,所以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