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文字改革
��言,指责他道:“公子集众人之力,费多日之功就为自己一人之享受,此行与桀纣无异也!”戴言登时叫屈,他声称他发明此物的最初目的只是为了用来书写,而不是用来替代厕筹,然而田鸠又如何能信?
最后还是一个墨家弟子带回来的东西拯救了他。戴言让墨家弟子们测量丰邑各地时也让墨家弟子注意各地的资源,对于奇花异草和土石尤其重视。这位墨家弟子带回来了一个黑色的石头,戴言最初以为这东西是煤,随后发现它其实是石墨。然后戴言就将此石墨碎成粉状,再和此地的黏土混合,烧制定型,将得到的细杆插入细竹竿中,由此他就得到了后世的大号铅笔了。他用此新发明的铅笔在纸上书写,这一回纸却没有再渗透了。
戴言用他新发明的两物问田鸠:“先生还以为我的行为是桀纣之行吗?”
田鸠当然能够认识到纸和铅笔在研究几何时的巨大便利,当即就向戴言认错。随后他听从了戴言所言:纸张作为一种优良的书写材料,必然有利于知识的传播和学派的发展。他甚至亲自带领弟子们参与对纸和铅笔的改进,最后总算是在戴言的基础上搞出了能用毛笔书写的合格草纸,这也使得铅笔书不耐保存的缺点得到了解决。
得到了合格的纸和纸书以后,戴言立即下令改变几何学的书写方式。在戴言看来,传统的书写方式——从上往下,从右往左这就是竹简时代的书本,书这么写那当然是受到了竹简是一片片相连所受到的限制。而纸和竹简那可是完全不一样的,纸是连贯的,它可不会受到限制,这时候为了方便传播知识当然是怎么方便怎么来了。他当即就将纸书的书写方式变为从左往右,从上到下的方式,并且在书中加入各种标点符号辅助断句,又推出了从0到9这十个阿拉伯数字,如此一来新的书本终于能让他感到熟悉了。
巨子田鸠开始时对于这种改变也是有反对的,然而戴言很快给出了冠冕堂皇的理由:从左往右,从上往下更方便大家读书,这也更方便弟子们接受新的知识。田鸠想了想,最后亲自让两个弟子分别读两种格式的书本,最终证明确实是戴言的方式读书确实更方便,于是他也就接受了纸书以此方法来写。当然这也是墨家的特性了,墨家注重功利与现实,只要是有利于普通百姓生活以及墨家壮大的,墨家都不会反对。这种文字改革如果放在保守的儒家身上,那是绝对不会如此轻易接受的。
戴言不仅在书本方面有了改变,他在教学方面也作出了改革。
当又一位墨家弟子给他带回来石膏的原矿以后,他又发明了一样新的东西:粉笔。粉笔的制作难度不大,用石灰石和石膏混合调匀,再用专门的模型进行凝固就可以。有了粉笔他又让墨家弟子们取了专门的木板将其漆称黑色,由此又是得到了黑板。有了粉笔和黑板以后,他教授起墨家弟子们就更方便了,这一
最后还是一个墨家弟子带回来的东西拯救了他。戴言让墨家弟子们测量丰邑各地时也让墨家弟子注意各地的资源,对于奇花异草和土石尤其重视。这位墨家弟子带回来了一个黑色的石头,戴言最初以为这东西是煤,随后发现它其实是石墨。然后戴言就将此石墨碎成粉状,再和此地的黏土混合,烧制定型,将得到的细杆插入细竹竿中,由此他就得到了后世的大号铅笔了。他用此新发明的铅笔在纸上书写,这一回纸却没有再渗透了。
戴言用他新发明的两物问田鸠:“先生还以为我的行为是桀纣之行吗?”
田鸠当然能够认识到纸和铅笔在研究几何时的巨大便利,当即就向戴言认错。随后他听从了戴言所言:纸张作为一种优良的书写材料,必然有利于知识的传播和学派的发展。他甚至亲自带领弟子们参与对纸和铅笔的改进,最后总算是在戴言的基础上搞出了能用毛笔书写的合格草纸,这也使得铅笔书不耐保存的缺点得到了解决。
得到了合格的纸和纸书以后,戴言立即下令改变几何学的书写方式。在戴言看来,传统的书写方式——从上往下,从右往左这就是竹简时代的书本,书这么写那当然是受到了竹简是一片片相连所受到的限制。而纸和竹简那可是完全不一样的,纸是连贯的,它可不会受到限制,这时候为了方便传播知识当然是怎么方便怎么来了。他当即就将纸书的书写方式变为从左往右,从上到下的方式,并且在书中加入各种标点符号辅助断句,又推出了从0到9这十个阿拉伯数字,如此一来新的书本终于能让他感到熟悉了。
巨子田鸠开始时对于这种改变也是有反对的,然而戴言很快给出了冠冕堂皇的理由:从左往右,从上往下更方便大家读书,这也更方便弟子们接受新的知识。田鸠想了想,最后亲自让两个弟子分别读两种格式的书本,最终证明确实是戴言的方式读书确实更方便,于是他也就接受了纸书以此方法来写。当然这也是墨家的特性了,墨家注重功利与现实,只要是有利于普通百姓生活以及墨家壮大的,墨家都不会反对。这种文字改革如果放在保守的儒家身上,那是绝对不会如此轻易接受的。
戴言不仅在书本方面有了改变,他在教学方面也作出了改革。
当又一位墨家弟子给他带回来石膏的原矿以后,他又发明了一样新的东西:粉笔。粉笔的制作难度不大,用石灰石和石膏混合调匀,再用专门的模型进行凝固就可以。有了粉笔他又让墨家弟子们取了专门的木板将其漆称黑色,由此又是得到了黑板。有了粉笔和黑板以后,他教授起墨家弟子们就更方便了,这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