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5章 平定南中
��不断有汉人豪强为躲避战乱而逃入南中地区。

  南中地区土著民族众多,地理环境险恶。

  这些汉族移民不得不以血缘为纽带,聚集在一起生活,从而形成“大姓”。

  到了东汉后期,这些“大姓”已经成为南中地区举足轻重的力量。

  他们拥有私人武装和地盘,与土著“夷帅”进行联姻,称为“遑耶”,成为南中统治者。

  这些大姓仗着南中地理险恶,对中原王朝一向是强则服、弱则叛。

  汉末魏晋以来,中原战事不断,对南中控制力减弱,南中大姓由是叛降不定。

  如今河西强势入主蜀地,南中大姓故态复萌,想要拿谯纵向河西投降。

  但谯纵也不傻,他很快察觉到南中大姓对他不怀好意。

  走投无路之下,谯纵只好抢在南中大姓叛乱前向河西投降。

  三月底,谯纵使者抵达成都,向蜀中都督王买德、刺史冯跋提出投降。

  王买德接受了谯纵请降,但并未解除南中封锁。

  他只是把谯纵一家迁往长安,交给雍王处置,大军则继续驻扎在南中边境。

  王买德不是没想过派兵深入南中,但现实却让他不得不打消此念头。

  历史上,南中地区大致是指今天的云南、贵州和四川西南部。

  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率军平定南中,并发生了七擒孟获的故事。

  平定南中后,蜀汉在南中共设七郡之地,即牂柯、越嶲、朱提、建宁、永昌、云南、兴古等郡。

  如此广袤地盘,河西没有理由放弃,但南中不仅地理环境险恶,且民情复杂。

  其境内瘴气横行,遍地是蛇虫鼠疫,又生活着人数众多的土著夷民。

  因为没有把握一劳永逸地解决南中之地,故王买德宁愿封锁困死南中。

  哪怕南中大姓再三表示愿意臣服河西,愿奉雍王为主,他依然不为所动。

  眼看南中环境持续恶化,南中大姓与土著夷帅再也无法坐视不下去。

  四月中,大姓爨氏率部曲数万,正式起兵造反,由此南中大乱。

  王买德虽然不敢派兵深入南中,但防守叛军入侵蜀地却是绰绰有余。

  他以胡藩为主将,率精兵扼守南中入蜀之关键——旄牛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