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7章 大势成矣
  p

  隆安元年十月,趁谢琰兵败身亡、朝廷声威大坠,桓玄在心腹鼓动下,遂起兵造反。

  于是,一场事关晋室存亡的战争正式拉开帷幕。

  江陵誓师后,桓玄亲自操刀,撰写了一篇文采飞扬的檄文。

  他让人四下传檄,历数会稽王父子罪恶。

  “元显父子为政多年,兵连祸结,天怒人怨。”

  “二竖不思己过,怙恶不悛,玩天子于股掌之上,嫉贤能于朝野之间。”

  “桓公英明果断,仁义布于四海,恩德惠及三湘。”

  “起义兵,清君侧,肃朝纲。”

  “所到之处,无不披靡。”

  “若有擒拿凶魁者,赏千金,封万户侯。”

  檄文发布后,引起朝野内外强烈反响。

  不得不说,会稽王父子专权已惹得天怒人怨。

  尤其当东南叛乱以来,更是激起无数仁人志士愤慨。

  因此,从某一角度来说,桓玄造反很是‘得’人心。

  假若他有其父桓温一半手段,最终说不定还真能成事。

  但很可惜,桓玄志大才疏,做事瞻前顾后。

  按说誓师后,大军应趁着敌人不备,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扑向建康。

  可桓玄不知怎么想的,或许是出于谨慎,或许有其他考虑。

  总之,荆州军行动速度实在是太慢了,简直比蜗牛还慢,一天才前行不过数里。

  桓玄行动迟缓,等于给了对手反应时间。

  司马元显一边下令豫州刺史司马尚之出战迎敌,一边下令戒严建康。

  而随着荆扬大战一触即发,建康内外人心惶惶。

  一些世家权贵、庶民百姓担心被战火波及,纷纷向西逃亡京口。

  但大多数人自知无法置身事外,只好听天由命般待在建康。

  也有极少数人不甘心坐视战火燃起,想要凭一己之力平息荆扬冲突。

  ……

  “先生,先生,大事不好了!”

  这天,司马德文神色慌张地闯入驿馆,面色苍白地看着刘穆之。

  与司马元显行事激进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