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7章 古有谤木
��而言,当官一年的收入,已经够他赚一辈子。

  当然了,卫朔虽不欣赏高薪养廉,同样也不推崇严刑峻法。

  “从制度上如何下手?”陶潜、刘穆之、宋繇三人皆不解地看向卫朔。

  “诸位可知,当年为了整顿吏治,齐威王除了烹杀贪官外,还推行了什么法令?”

  “许民诽谤令?”刘穆之率先反应过来。

  “然也!”

  “根据《许民诽谤令》,齐国大小一百余座城池的主要大街,纵横齐国全境的十余条官道两旁,都立起了谤木。”

  “这种谤木与人等高,官道旁每隔五里立一块,城池街道每隔三十丈立一块。”

  “一旦谤木写满,便有吏员随时更换,写有字画的谤木必须全部上缴王宫官府,任何地方官署不得扣押。”

  所谓谤木实际上是在一根粗大的木柱上方,钉一块大大的方形木板,专门供民众在上边或写或画或刻,评点官员,抨击时政,或提出自己的国策主张。

  历史上齐威王的这一道《许民诽谤令》,的确是广开言路的旷古创举!

  它大大激扬了齐国的民气,人人都觉得自己可以向国王进言。

  大小官吏则觉得时时有万民督察,不敢有丝毫懈怠。

  不到五年时间,齐国已是生机勃勃,百业兴旺,文明昌盛,隐隐成为与霸主魏国并驾齐驱的第一流大国。

  当时齐国,朝堂大臣有驺忌、田忌、邹衍、晏舛、段干朋等名臣名将,地方大臣更是清明勤政人才济济。

  事实上,齐国真正清明的吏治,正是从“许民诽谤”开始的。

  但在齐威王死后,“谤木”就莫名其妙的升高了。

  后来便越来越高,经过千百年演变,“谤木”竟然变成了白玉雕刻的高不可攀的华表。

  而“诽谤”一词,竟也演变为恶意攻击的专用词。

  历史真是万花筒,令人啼笑皆非。

  “大都护,你准备效仿齐威王么?可这跟潜有何关系?总不会让在下负责收集谤木吧?”

  原本陶潜还以为来到河西会受到重用,今日一听卫朔所言,不由大失所望。

  卫朔不理失望地陶潜,而是反问道:“平头百姓为何总受不法官员迫害?”

  “贪官污吏横行,致使权贵犯法无罪,而庶民百姓无处伸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