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5章 东晋混乱
�,最属徐州、兖州、豫州、江州、荆州主官的变动引人注目。

  在淝水大战后,北府旧将们北移至淮河两岸,兖徐二州成为北府兵驻地。

  当北方陷入大乱,边防压力顿减后,北府兵已从朝廷柱石,变成被猜疑、防备的对象。

  尤其在谢玄离职后,北府兵缺少一个深孚众望的领袖,很快被朝廷被一分为二,徐州由司马道子遥领,而兖州则在朱序短暂过渡以后,由司马恬、王恭相继驻节京口。

  面对有可能被卸磨杀驴的后果,让北府旧将自觉地团结在刘牢之周围,并通过刘牢之与陈郡谢氏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不过,刘牢之显然无法跟谢玄相提并论,他虽然有资历、威望,却没有相应的能力。

  至此,北府兵暂时蛰伏于两淮,要等到孙恩乱起时,他们才会重新崛起纵横天下。

  在公元390年也就是太元十五年之前,司马曜、司马道子这对酒囊饭袋兄弟之间是合作大于抗争。

  而随着朝廷完成对各地方镇的调整,司马曜的皇权与司马道子的相权之间,终于不可避免的爆发冲突。

  为了制衡权势愈重的司马道子,司马曜在司马恬去世后,任命皇后之兄王恭为都督兖青冀幽并徐州六州诸军事、平北将军、兖青二州刺史、假节,镇守京口。

  王恭此任是在王忱上任荆州刺史八个月之后,而王忱是司马道子心腹王宝国亲弟弟,因此司马曜此举显然是在暗中制衡司马道子。

  近年来,司马曜、司马道子兄弟矛盾进一步加剧,几乎到了不可调和之地步。

  太元十七年,也就是今年——公元392年夏,王忱病逝于荆州刺史任上。

  此时,酒囊饭袋兄弟俩注意力全在争夺荆州控制权,也就自然没心思去管后秦死活?

  且巧合的是,在王忱病逝不久,镇守襄阳的朱序也因病辞职。

  这一下让荆州刺史一职成为东晋朝野共同关注的焦点。

  因为不管哪个派系的人就任荆州刺史之职,都将掌握整个大荆州地区(东晋荆州与汉荆州不同,不包括襄阳等长江以北)。

  皇帝司马曜毕竟占据大义名分,因此下手比较快。

  就在王忱去世当月,司马曜顺理成章任命了亲信、太子右卫帅郗恢,接替年老的朱序为雍州刺史,镇守襄阳,为下一步安排荆州刺史人选做好了准备。

  面对皇帝咄咄逼人之势,司马道子同样不甘示弱,一心想让自己心腹王国宝接任王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