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陆虞侯
��眼见着两个如狼似虎的士卒进来剪住他双臂,就要推出去,自己却无法可想。

  正在这个时候,一边的安娘怯生生叫了一声:“虞侯,我等确实是良民啊!他他……他本是个读书人,沿路都靠给人写家信,算命测字为生,吃饭的家伙,身上带着文房四宝也不奇怪。”

  易杰也道:“对对对,我看他就是个书生,说不定和虞侯你一样还是个秀才。李昱就算要用死间,派别人不行吗,非要用个读书人,岂不浪费了?”

  没错,在古代,读书人可是难得的人才。据史料记载,明清两朝百姓的识字率不过百分之五,这还是在印刷术得到极大普及的条件下。在两宋,这个比例只怕更低。物以稀为贵,特别是在这个乱世,但凡你识得几个字,投到哪方势力都会被人接纳。没办法,无论是管理地方还是在军中收收发发,总得要用人,所谓拣到盘子里的都是菜。

  王慎也高声叫道:“虞侯,我确实是个读书人。”

  陆灿喝道:“住口,你的头发怎么回事。还说你是读书人,难道不知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道理?我看你就是歹人。”

  王慎这才想起自己一头板寸,忙道;“我本是河北士子,女真占据河北之后,命百姓剃发易服。我乃炎黄子孙,如何能做胡人打扮,就剃了头发,欲遁入空门不做亡国奴。无奈庙里师傅说我有家有口,尘缘未断,不肯收留。没办法,只得和家人从鲁南一路南逃至此,到如今顶上之发尚未长出。所谓耳闻不如一见,对李昱贼寇的情形也晓得一些,所禀之事句句属实。”

  陆灿的脸色缓和了些:“听你所说,举止谈吐倒有几分儒雅,可这并不能解我疑窦,如此,也不足以赎你一命。”

  安娘忙叫道:“官长,我等实属良民,有户籍文引在身,还请查验。”

  易杰闻言:“咳,你们有文引在身怎么不早些拿出来,凭多废话。”说罢,忙从安娘手中接过两张纸片,讨好地递到陆虞侯手上。

  这个时候他到是热心地想保王慎一命。

  其实,姓王的是死是活同他易某人也没有一文钱关系。之所以如此,实在是李昱大军绕道来平原镇一事实在骇人。以辎重营区区两百来人,要想守住这里,无疑是以卵击石。

  大丈夫不立于危墙之下,大丈夫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还是尽快撤退安心,走他娘的。

  只姓陆的死活不肯相信,端的可恶。这死瘟生平日里就拿着读书人的架子,看不起我们这些军汉。

  直娘贼,破落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