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九十六章 正统
��福临说道:“大金国几位议政王派小人来,一是想与华夏谈一谈怎么样共同保证辽东地区的太平安稳,并修有墨尔根代青王爷亲笔书信一封,只是现已被贵属给搜走了。

  另外一件事情呢,是想与贵国商议一下有没有互通有无的可能。

  但是,在下现在身为大金国的使节,但一到此地,贵国做主之人一言未发,就先抓了在下的手下,还要当众斩首,钟大人,自古两国交战不斩来使的惯例,可是通行了数千年之久了,贵国怎可···”

  “高先生,你说得这话确实没有什么错儿。”钟福临微笑着说道:“可你要注意了,那是《两国交战》才不斩来使呢,咱们双方之间的战争,可恰恰就不是《两国》啊。

  你我双方之间不停的征战,已经于将近10年时间了,可我们所为的,就是辽东这一块土地。

  但是,需要明确的是,辽东自古以来就是我华夏民族共有之土地,你口中的大金国不知在什么地方?有跟我华夏交过国书吗?我们之间有建立过外交关系吗?”

  钟福临这话听起来像是在偷换概念,因为辽东在法理上归属的是大明,王国建立是晚于后金的。

  但是,这种说法也不能算错,因为在王国新的意识形态上,对华夏民族进行了新的阐述,在整体上王国自认才是华夏正统。

  在大明王朝这个时代以及之前的中国,早就有了华夏的说法。

  华、夏两个字在上古的时候是同音,本来就是一个字,可以相互通用。

  《左传》“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一语,华、夏同义反复,华即是夏。“中华”又称“中夏”,孔子视“夏”与“华”为同义词。“夏”与“华”二字在甲骨文中的地位非常崇高。

  大约从春秋时代起,我国古籍上开始将“华”与“夏”连用,合称“华夏族”。

  华夏为古汉族的自称,在先秦典籍中多称为“夏”或“诸夏”。用以区别四夷(东夷,南蛮,西戎,北狄)。现被用作中国和汉族的称呼。

  “华夏”,一般作为代称中国,相传在大约五千年前,黄河流域中下游一带的华山与夏水之间分布著许多部落,比较重要的有后来的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等。炎、黄两部落融合成的“华夏民族”,即为“炎黄子孙”。

  在可信的文献中,最早出现华夏二字并称的,是《尚书·武成》。“华夏蛮貊,罔不率俾。”

  而后又有《左传·定公十年》:“裔不谋夏,夷不乱华”。

  以及《春秋左传正义》:“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