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一七章 尽心,就是仁
��,此时棚前立着一柄圆木撑着的赤色油漆伞,伞下人影幢幢,不时有人奔走来去,或汇报或领命。堤坝上的军民百姓疲累时就不由自主望向赤色伞,看见伞外□□立着的大纛,心中就似有了主心骨,又冒出无穷的勇气和力量。

  赤色大纛上绣着斗大的“萧”字,如赤色火焰,飘扬在暴雨中。

  堤坝上的军民都知道,世子就在那里。

  河西萧氏的世子,兰陵萧氏的世子。

  人们已经习惯了,无论战争还是灾难险情,永远都有这么一面大纛立在河西人的背后,□□,永不倒下,坚定,永不后退。

  这面大旗就是河西人的精神支柱。

  支持他们度过任何艰险。

  两百年来,从来没有让他们失望。

  因为兰陵萧氏,永不倒下,永不后退。

  赤色大油伞下固定着八盏玻璃风灯,将暴雨下的昏暗照得光明。萧琮穿着鹘衔瑞草的世子裘袍,头上戴着世子金冠,硕大的南珠嵌在冠中莹莹发亮,站在伞下给人明亮的感觉,仿佛暴雨中永不黯淡的珠光,给人温暖和信心。他在世子袍外穿了件绿头鸭绒油衣,脚上是一双鹿皮高筒油靴,正一边听着官员说话,一边望着远处咆哮的洪水,目光温和又沉静。

  此时他临时兼着防汛司副都指挥使的职任,坐镇受灾最重的鄯善州,就近协调指挥抗洪事宜,昨天傍晚才急驰抵达州城,今日一早就在刺史与河道官员陪同下巡视河堤。

  河道官员汇报堤坝情况后,刺史说起本州的受灾和救灾情况。

  河西道的西部地广人稀,鄯善州城内只有三千多户、一万四千余人口,现在洪水泛滥,各县村镇和牧场的难民纷纷拥入州城,几天之内人口猛增至七八万人。城内街巷、佛寺道观、城墙根下,到处都是搭的简易窝棚,堆放着湿淋淋的行李,挤满了一身狼狈的难民。

  刺史府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平抑粮价,按《防汛律》的惩办律条,敢涨价的粮商一律下狱,米粮充公赈灾,并以十倍罚没家产——这一严酷的律条从高宗立律起到现在,已经执行多年,斩落奸商无数,而且官报披露,臭名远扬,影响子孙三代,很少有奸商敢顶风发这灾难财,州城的物价平抑得很好;但一下多了六七万人口,吃、住、防疫都是大问题。

  “……原本今年也是好年成,春小麦、玉米、大豆正待秋收,这一场洪水给冲没了大半,还有棉花,天山南麓下的棉田毁得差不多了。”刺史心肝儿都在痛,鄯善州的天山棉是有名的贡棉,每年给州里带来多少赋税啊,今年全泡黄汤了,“所幸积粮还有,加上道里拨的赈灾粮,这前一个月还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