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三O章 话别东去
br />   她一路愁闷的回到清宁院,脱了外袍,在院中打了一趟拳,心中才清静下来。

  不管了,这事她真掺和不得。

  母亲说过,感情的事,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外人越掺和越乱。

  一夜睡去。

  次日十五,萧琰一早起来,拜别一众家人,随着几位伯叔进京的队伍,前往长安。

  队伍中领头的是大伯父萧晀。

  他是萧氏二支的支主,和父亲同一个祖父,与七姑母是一母同胞的嫡出兄妹,对萧琰很是亲切,一路都让她随行在身边,给她讲河西各州地的治理,每年进京朝贡的讲究,长安的风物、地理、人情,等等。萧琰深觉这位伯父文雅宽厚,学富五车,见闻广博,人还很风趣,无论说话处事都让萧琰获益良多。

  车马东出霍兰山时,萧晀带了她和一众堂兄骑马上山。

  从霍兰山上往下眺望,东面就是咆哮奔腾的大河,从北下南,沿着霍兰山的支脉萧山往西浩荡而去,直至静州小昆仑山下。萧琰在四哥书房里的大唐舆图上见过这条河,以“几”字分开了河西、河内、河东。

  “大河以西,就是咱们河西!”萧晀马鞭西指,面容宽和,声音却浑厚有力。

  东望大河滔滔,西望草原辽阔,耕地万顷,一众萧氏子弟胸中都涌出骄傲豪情:

  这就是咱们河西!

  咱们萧氏河西!

  萧晀的目光掠过众子弟,心里满意的一点头,马鞭又往东指,“渡过大河,就是河内道。从河内道往南,过了长城关口,是关内道。出关内道进入岐州,就是京畿道了。”

  十二月二十六,萧氏的车马队伍过了岐州,渡过渭水,进入了京兆府的地界。

  京兆府的治所,就是大唐的帝都,长安。

  这个时节各道的刺史都要进京,从四面八方进入京兆府的马车非常多,一到进入长安地界的官道,马车就走得慢了。虽然长安四城外的官道已经扩建过七八次,但架不住车马多人流多呀。好在官道上有漆道线,来回分九道,士农工商各有道:士为车马道,占了三道;其次是非士车马道,主要是大商队走,也占了三道;再次是驴骡车骑道,这个占两道;最外侧的是给挑担走路的布衣行走的道,手推车也归入这道内,九条大道等级分明,各行各道,否则这么多车马人流早就堵得走不动了。

  萧琰觉得有趣,上长安官道时便远远看见一个骑马的郎君带着两名骑马的仆从护在一辆骡车左右,车里坐的是家眷,但上了长安官道就要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