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章 好事
�原来的面具搁在沈清猗这里,由侍女将断带取了,用金银丝掺入桑蚕线中重织缨带。清川郡主那根银丝系绳被沈清猗夹在送入乐山居的探望礼物中,还了回去。

  清川郡主拿着那系绳,很有意味的笑了笑:原物奉还,撇开关系?那可是不成的哟。

  兵部的文书,这会应该到贺州城了。

  ***

  同日,兵部的四百里急递军令抵达河西道大都督府。

  萧昡看了令函,叹一声:“果然!”

  他手中的令函写着:“兵部令:天策卿士清川郡主李毓祯昭华赴河西道诸军践习,河西道大都督府妥善安置,令达即行。”后面是圣人御署“李”字盖皇帝小印,兵部尚书签署盖印及兵部大印。

  按说部令不需皇帝签署,但天策士践习令是一个例外,由天策书院递呈皇帝签署,再由宫中直接下达兵部执行,虽然只是部令,因为有皇帝签署,分量就不同了。

  “妥善安置。”萧昡重重说了一句,将令函放在公案上,看向长史顾邃,话里带着两分哂意,“这个‘妥善’可是大有文章呀。”

  不仅要实实在在的安排清川郡主的践习,还得保证她在河西道的安全,这就是妥善。

  不妥善的后果,呵呵。

  顾邃一向是不笑的,此刻的表情显得更加峻刻,“威州横山哨距离郡主遇袭的地点的确较忠锐军更近,但郡主向横山哨求援,恐怕是有谋算的。或者说,是顺势而为。若往更糟糕处预想,那就连遇袭的地点也是在郡主预算之中。”

  顾邃在河西军中被称为智比司马懿,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思虑周密谨慎,每每预想出最坏的情况,并且根据最坏的情况做应对后手,但是对手往往没有他预想的最坏情况的布谋手段,于是布谋高下自然可分,萧昡常称他是“百密无疏”。现在顾邃也是不惮于用最坏的情况推想清川郡主的智谋,宁可将对手拔高而使己方万无一失。

  萧昡却觉得这个最糟糕的推想或许就是真实情况。清川郡主走到哪里,就会掀起风浪,其中肯定有齐王暗中的搅动,或许还有圣人的手段,但是,这位郡主每次遇袭的地点,让人感觉“太巧了”。

  单看她遇袭的地点,都是在齐王派系或是亲近齐王派系的军将统辖地点内,即使明面上看不出派系,但肯定不是太子派系的,要么就是贪污军饷或是依靠门荫上位能力不足的军将,这些人的落职既是打击了齐王一派,也是对军中贪蠹无能之辈的一个清洗。

  以天策书院对清川郡主的看重,郡主出行的防卫必然是严密的,即使身处军中消息无法完全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