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力,一来二去,大家就想要了。

  所以这段时间,也是天湖书院的高速发展期,每日的都有认识不认识的周边富豪到书院来挂号,等着下次招聘会的开始。而且按着趋势,已经有像周边蔓延的架势。

  只是现在按着李元晦的说法,书院这是遇上了供不应求,产能上的问题。本来还准备饥饿营销一把,但是被富家子这么一掺和,得,变成真的跟不上了。所谓的饥饿营销,也是要有本钱的,像是天湖书院现在的这种做法,完全是老鼠吃象:做梦呢。

  “不能限制课堂人员,进行筛选吗?”这是许哲事先做好的企划上就有的答案,也是许哲认为最为合适的解决办法。

  “他不同意~”李元晦努努嘴,把前几天和老房的话又和许哲说了一次:“老房之所以创办天湖书院,就是感慨学子求学的艰辛,想要尽可能的帮上一把。”所以对他来说,创办天湖书院的第一诉求就是绝不拒绝任何一个想要求知的学子。

  无论是贫寒学子,还是富家公子。

  不能劝劝吗?许哲张了张嘴,最后还是没有说出口:“那学院准备怎么办?”

  赵老先生的课堂满打满算只能坐下百来人,而随着前面几批学子的顺利找到工作,赵老先生的课堂愈发热烈,现在说把位置让出一半给绝对不会从事这些职业的富家子弟,不要说学院的学子不愿意,便是在外面苦苦等待的元外们也不会同意。更何况即便赵老先生不眠不休,也跟不上学院外面日益壮大的等候队伍啊。

  李元晦吭哧吭哧了半天,最终憋出一句话:“我们之前已经去信了,过不了几个月,就会有一批经验丰富的先生过来。”天湖书院再怎么说,也是大明朝十大书院之一,人脉丰富,想要找些致仕的老吏,还是很方便的。

  “只是这几个月,可就千万不能断层了。”若是这几个月书院的供给出现问题,很容易就会引起书院外员外们的怀疑。而任何事情,先期的时候信任都是最重要的。

  许哲点点头,算是认同了李元晦的观点:“书院可有合适的先生,先顶顶也是好的。”

  李元晦苦笑着摇头:“别说书院了,便是整个天湖县,我都找了一遍。只是官员易得,老吏难寻啊~”

  赵老先生在户部当了四十几年的户部郎中,对于官场,商户条条目目如数家珍。这里面除了明面上摆着的各种条例事项,便是暗地里各位官员的脾气秉性,都是心中有数。论起事情来,不要说老房这种清贵出身,便是李元晦这种外放一方的人都比不上他。

  这年头的管事,个个都是综合性人才。若是只在户内做个浑浑噩噩万事不管的账房还好说些,若是想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