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没错,周起今天来的目的:就是‘招安’。

  在他看来,雍州区域,唯一能和赵太守叫板子的,就只有天湖区域的三位县令了。天湖,地湖,天远三位县令占着同乡,同年的优势,向来同气连枝,共同进退,虽然官位没有赵太守大,但是三个人联起手来,还是能够给赵太守吃一壶的。

  原先赵太守有个头号马仔:安平县令赵闲远。可是这位县令大人急着捧赵太守的臭脚,使了昏招,最后被许哲一招反制,天湖区域三位县令稍稍那么一推波助澜,这位本家县令就宣告失败了。而现在的读书人最是注重名节,这赵县令的事情不光在民间,连着天湖书院都已经广而告之,可以想象,这位赵县令以后在仕途中的结局会是如何。

  既然出了事,自然就要舍弃掉。而现在的问题就是:许哲经此一事,对于天湖区域三位县令好感大增,甚至已经登门拜访了,这可不是一个好趋势。要知道原先的三位县令联手,就已经让赵太守头痛欲裂,如今在加上一个战斗力不弱的许哲,简直就是那什么什么的节奏。

  所以在周起看来,不管如何,赵太守一定要先行一步把许哲拉拢过来。最起码的,也要阻止许哲向着天湖区域靠近。当然,在周起看来,赵太守和天湖区域之间,许哲的选择性已经很明显了。

  毕竟一方是人员冗余,多一个不多少一个不少的同僚之间,一个是赵太守这种背后有世家大族支撑的上官之间,选择谁简直是个再简单不过的道理。而一旦他拉拢了许哲,转对手为手下,在赵太守面前就算是立了一功,奖赏暂且不论,最起码也能顶掉赵兴又那个一天到晚阴阳怪气的老家伙。

  而且更重要的,是一个兴修水利的大桃子在面前,唾手可得,不伸下手也实在对不住自己。现在朝中局势尚未明朗,若是赵太守主动上书赞扬自己的功绩,很可能被那群土包子出身的御史抓住痛脚予以反驳。若是许哲这个当事县令上书呈情,那最多也不过是个溜须拍马之辈,于赵太守本人而言,却是没有丝毫损失。

  想到这里,周起不由又兴奋了许多。

  可惜了,出身决定眼界。

  这句话虽说不是很恰当,但是用在这里,那是再正确不过的。周起宦官家族出身,从小接触的就是后宅阴私,勾心斗角,他的主意说是奇谋诡计都是赞赏了。偏偏他又自视甚高,觉得自己最是才华八斗不过,以前在京城上面有家人压着尚不显眼,冷不丁到了雍州,自然要使计立下一功才行。

  他却是没有想过,赵家虽说算不得大明顶尖世家,也是传承了数百代的。自家嫡子嫡孙自然是最最贵气不过,没有事情,又怎么会将赵太守下放雍州一放便是十年。就算想不通这点,那之前在许哲长子的满月酒上,许哲